昌乐史前文化略窥

2019-09-10 07:22杨帅肖守强
理财·收藏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石器遗址时代

杨帅 肖守强

昌乐,位于泰沂山系北侧偏东地区,东依潍坊,北邻寿光,西、南两面分别与青州、临朐、安丘接壤。这里是一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被山带河,风光秀美。丹河、尧河、淮河、白浪河及汶河等条条水流,竞美争秀,滋润着一方热土;孤山、方山、乔山、黄山、荆山及擂鼓山等座座山峰,并列称雄,扩展着人们的视野。数千年来,先辈在此开拓经营,前赴后继,建都置郡,生生不息,创造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上演过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从而积淀成灿烂深厚的昌乐古代文化。这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一条文明的长河。

据文物普查统计,昌乐境域已发现史前文化遗址80多处。其中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即已发现20多处。位于尧沟镇丹河西岸的小李家庄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距今6000多年。那时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人们在女性族长的统领下,住着半地穴呈窝棚状的简陋房屋,使用着简单粗劣的陶质器皿,用木质、骨质或石质工具从事简单农作或狩猎。他们上山能猎取采集,下河可捕鱼摸蚌,在平原则进行原始耕作,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这是昌乐乃至邻近县区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人类组织实体,是他们将这一片沉睡的土地唤醒,并使这一片醒来的土地生长出希望。他们是开拓者和奋斗者,昌乐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看着形成于他们生前或身后的遗址及暴露于断崖的房址、窖穴、陶片等遗迹遗物,祖先们艰难进取的生活场景便跃入眼帘,使人肃然起敬。他们是奠基者和播种者,是他们把希望的火种播撒至昌乐的山山水水,是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踏出了坎坷但却向前的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向前,从而走向龙山文化时代,走向龙山文化时代的繁荣和辉煌。

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龙山文化,不论是社会意识、社会组織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昌乐境内的先民聚落遗址已达60多处,而且在白浪河上游和大丹河上游地区,还出现了两处密集的聚落遗址群。白浪河上游遗址群位于马宋镇至乔官镇程家河一带,据统计,在长9公里、宽不足5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4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4处,龙山文化遗址20处。最密集地段如马宋河西向西包括申明亭、大河洼、钓鱼台、西级、程家河等遗址,相距平均不过1公里;大丹河上游遗址群,位于北岩镇一带,据调查,在纵横不过7公里范围内,分布大汶口文化遗址7处,龙山文化遗址23处。其中的邹家庄、吕家庄、耿家庄、袁家庄、岳泉等遗址,相距不过二三百米。在此聚落遗址密集区内,邹家庄遗址曾经北京大学考古系两度发掘,发现一条南北向横断面为倒梯形、深达7米多的壕沟和大量陶器,经有关专家认定,是一处建有大型防护壕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袁家庄遗址,曾经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进行过抢救性挖掘,发现一处已被破坏的龙山文化先民贵族墓地,保存完整者尚有一殉人墓、一人牺墓,墓中所葬之入骨架的不正常现象和随葬器物的特殊性,说明他们并非正常死亡,其身份应是当时贵族的侍从或奴隶抑或战俘。联系到大型防护壕的挖掘需众多劳力参与,没有相应的社会机构组织调度根本无法进行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肯定,在父权制的龙山文化时期,昌乐境内的先民社会,不但阶级分化已十分明显,而且贵族特权阶层的统治手段,亦有可能已相当完备。

在社会生产方面,亦是成果丰硕。人们在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酋长的组织领导下,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生产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各类用品。首先是陶器。这时期的陶器,已普遍采用快轮制作技术,所制陶器陶胎均匀、造型规整、陶质坚硬、装饰细腻、优美漂亮且器类繁多。特别是细泥质蛋壳陶高柄杯,薄如蛋壳,黝黑锃亮,高雅别致,为当时其他文化所不见,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其次是石器。这个时期的石器,皆磨光,精致美观。器形有石铲、石斧、石刀、石凿、石镰、石镞、石犁铧、石纺轮等,丰富多彩。这个时期的农业,已经作为先民食物的主要来源而成为一种主导产业。石犁铧和石镰的发现,说明其耕作收割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再次是纺织技术。这时期的纺织技术已相当成熟,先民们以石质或陶质纺轮捻线织布,除了部落成员穿需之外,还有剩余来用作制陶的垫布。昌乐龙山文化所出陶器,有一些器形如罐、碗等平底器的底部印有布纹,这些布纹有粗细之分,细者布眼尺寸不足05毫米。要知道,此类布纹并非装饰,而是制陶之时,陶坯与案墩类器具之间所垫之布的印痕。它所反映的是除纺织水平的高超外,还有纺织业的规模。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龙山文化时期,昌乐一域的纺织业很可能已成为独立的社会产业。总之,龙山文化时期,今昌乐一域的先民,曾经创造过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繁荣的标志,就是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文化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钺(图1):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器物,昌乐袁家庄遗址出土,浅灰色,夹杂褐斑,高15厘米,上宽9.8厘米,下宽10.8厘米,厚0.3厘米,呈扁平梯形,上部有一圆形小孔,用于捆扎固定,整件器物通体磨光,十分精致。

玉钺这种器物,是由新石器时代主要生产工具石斧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蛮荒古代,石斧无论是在部落冲突中还是在农业生产中都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发展,钺逐渐脱离了实用器具范畴,变成了集神权、军权于一身的部落首领的一种“权杖”,成了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生动说明了玉钺在军事中的使用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穿孔玉铲(图2):长252厘米,宽12.8厘米,厚0.7厘米。通体磨光,呈青褐色,局部沁有黑色斑痕,体扁薄,呈梯形,顶弧形,两侧斜直,往下逐渐加宽,下部两面磨刃,刃呈弧形,顶部微残,靠近上端处有一单面钻孔,穿孔为单面管钻而成,外缘有琢的痕迹,刃部锋利。玉铲温润细腻,沁色与玉质搭配协调,华丽而不显繁缛,自然形成的美感实属难得。

玉铲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等都有出土。玉铲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斧,二者在外形上一致。玉铲是最常见的玉制农具,其形制、用途都与石铲相同。但用上好的玉材制成的铲,就与一般翻土的石铲有所不同。考古发掘中,玉铲多发现于规格较高的大中型墓葬中,说明其所有者具有不同寻常的高贵身份。古文献记载,古人举行祈年、祭天活动时,要手执插铲以为礼,由此可知,珍贵的玉铲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祭神报天一类宗教活动。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陶鬻(图3、4、5、6):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器皿。陶器为夹砂红陶,质地坚硬,表面饰红色陶衣并抹光:自上而下依次由流、颈、腹和足组合而成。流作鸟喙形,微上仰;颈作圆筒形,颈腹相接处分界明显;腹为扁圆形,腹背装有弧形鋬手,三个袋形足。陶鬶的表面颜色不尽相同,以夹砂褐陶和夹砂红陶最为常见;表面装饰多以素面饰陶衣并抹光为主,常见的多为乳钉纹;陶鬶的制作系由捏塑和翻模并粘接而成型,其用途一般认为其用于煮水或温酒,因其造型酷似站立的禽鸟,故而有关专家认为系原始社会龙山文化先民鸟图腾崇拜的象征物。这件陶器不论从其造型艺术还是从图腾崇拜的角度考察,都具有典型意义。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石斧(图7):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物,生产工具,玄武岩石质,磨制,两侧圆滑,两面刃,刃部弧形。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黑陶甗(图8):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器物,加砂黑陶,侈口,高455厘米,腹径27厘米。古代炊器,上部是无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箅上有用来通蒸气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物的灵魂,文物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可以用文化去解释,历史上纷杂的事件,可以用文物去证明。文物作为能够反映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有形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研史证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和建设热情,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保护和利用文物。毕竟只有鉴古知今,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

猜你喜欢
新石器遗址时代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