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

2019-09-10 07:22羊家杏
新疆地质 2019年4期
关键词:县区汶川降雨

羊家杏

2008年“5.12”汶川特大8.0级地震是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破坏力极强,影响区域广泛。《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一书基于汶川地震前、中、后不同时段的区域降雨特性及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统计整合了陕甘宁三省区共62个县区的气象及地质监测资料,以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研究了不同地震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生规律,探究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理论机理,初步研发了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及风险评估系统。本书在地质灾害成生规律及防治方面具极强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可为地质灾害及风险管理相关人员提供非常好的理论指导及技术参考。

地质灾害成因复杂,分类标准各异。据成因大体分为自然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种。根据灾害发生速度可划分为突发性及缓变性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塌陷等,为当前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灾害类型,各灾害类型往往联系紧密,互为因果;后者为环境地质方面地质灾害,主要以水土流失及沙漠化为主。地质灾害根据危害程度及发生规模划分为特大、大、中及小型等4个等级,“5.12”汶川地震则属特大级地质灾害。

结合陕甘宁三省区62个县区统计结果,发现共发生地质灾害20 000多处,其中因“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占近一半,且震后时段地灾频率显著高于震前,地震前期地灾灾害多以滑坡为主。在汶川地质灾害中心11个县区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地震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半数以上,其次为震后新生地质灾害,与62县的统计结果类似,震前地质灾害占比较小。地震发生影响改变初始地层环境,具一定滞后性。统计结果显示,相比震前,地震后由于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显著增加,灾害区域主要以中心11县区为主。

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是基于灾区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风险度及危害度等5个指标度进行综合评价的。通过对62县区及中心11县区震前、中及后不同时段的灾害发育度计算,可划分为地质灾害极高、高、中及低4个发育区及不同区域占据的面积比,经对比62县区可发现震前各发育区域渐变分布,震中可显著增加中高发育区的面积占比,震后由于新生灾害频发增扩低发育区面积;中心11县区结果显示低发育区在震前大面积分布,震中增加了高发育区的面积占比,震后则呈中高发育区明显扩增。潜势度、危险度及风险度3个指标是基于之前地质灾害的发育、水文地质、地层地貌、降雨植被等诸多个因素综合计算的结果。潜势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地质灾害在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孕发,加之环境条件惡化及滞后效应也是诱发暴雨及泥石流等灾害的主要因素,灾害区域范围随之显著增加扩大。据危险度将地质灾害划分为4个等级的危险区,主要与汛期降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地震及长期降雨是引发汶川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这也是风险度评价过程中选取地震及降雨两个方面进行风险度评估的主要原因之一。62县及中心11县区由于地震的作用下风险区域系数直线增加,而降雨引发的则由于降雨频率及均匀性呈现出一定的跳跃性。

上述内容在《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一书得以详细论述。“5.12”汶川地震受灾人数非常之多,受灾面积极为广泛且震后的地质灾害复杂频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灾难,也敲响了自然规律难以抗拒的警钟。在未来的地质灾害研究及管理过程中,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成生规律并及时总结其成因,积极开发完善的地质灾害区域评价及单体评价体系,如“五度”评价理论体系进行全面评估始终是地质灾害及管理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际生活中要始终加强对不同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人员依据速报原则进行实时详细地报告,尽可能最大化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猜你喜欢
县区汶川降雨
降雨型滑坡经验性降雨型阈值研究(以乐清市为例)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泥石流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