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20日,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此,提高国民素质、强健民族体魄就成为体育工作坚定不移的根本宗旨。在学校、工厂、街道和农村的场院里,到处回响着广播体操的旋律,跃动着体育锻炼的身影,充分展示出新生共和国的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群众体育进入全面、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体育器材不断换代升级,全民健身谱写新华章。
独特的“广播体操”文化
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召开并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便规定,要“提倡国民体育”。可当时我国的体育事业毫无基础可言。偌大一个北京城,只有一座正规的体育场——1937年修建的先农坛体育场。除此之外,连一个带看台的篮球场都没有。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这一天,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九家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
北京的一位老市民回忆:当时政府机关和厂矿企业一般都有工间操,学校有课间操,军队也有出操制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早晨6点半起,一上午就播好几次广播体操乐曲。那时候,学校出操率接近100%,厂矿企业也有80%以上的人做操。在工人体育馆和北京体育馆还经常搞广播体操比赛,人们做操的积极性非常高。没有广播的地方,一个口哨就能带领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做完一套广播体操。用广播传播手段,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全国开展做体操活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我国自1951年颁布第一套广播体操以来,至今已推出九套,平均五六年推出一套。广播体操现已成为我国普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形成民族传统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并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全国人民体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无器械“裸练”也快乐
“我是从上初中开始接触健身活动的,一位体育老师带我入门,一练就‘上瘾’了,再也停不下来。”供职于内蒙古自治区某直属机关的王宇是60后,在農村中学念书的他接触不到什么健身器材,主要练深蹲、俯卧撑和引体向上。“从那时候一直到大学毕业,我每天都坚持做,一步一步加量、加频次,那时候打下的底子还是挺不错的。”他拍了拍结实的大块胸肌,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逐步开始好转,健身爱好者渐渐多起来,由于条件所限,健身器械还是比较稀罕的物件,大部分人的健身活动都属于无器械的“裸练”。快步走、跑步就是最主流的有氧运动,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负重蹲起等肌肉力量训练的方式较为常见。
当然,健身并非男性的“专利”,也是不少女性的爱好。供职于鄂尔多斯东胜区铁路小学的60后教师李荣告诉记者,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跟着电视里的马华跳健身操。“那时候电视机已经开始多起来了,很多女同事都会按时按点儿地收看这个节目,跟着一起学,后来节目不播了,大家还经常在晨练时约着一起跳健身操。”李老师回忆道。
请客吃饭变请人“流汗”
进入新世纪,经营性的专业健身场所开始兴起,成为不少健身达人休闲锻炼的好去处。王宇告诉记者,现在健身房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不少人都选择去“燃烧我的卡路里”,他是呼和浩特市区一家健身房的常客,已经在那里办了很多张年卡了。
“健身房里五花八门的大小型健身器械,功能比较齐全,可以全方位训练肌肉,有指导老师陪练,还能和一起健身的朋友交流心得体会,互相促进和提高。”谈到健身花费,王宇笑着说,“一年也就一两千块钱,现在大家收入高了,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主要问题不是钱,而是能不能有恒心坚持,确实有些朋友一开始的时候决心很大,办了年卡却来不了几次,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朋友们约起来,互相督促。”
健身房遍地开花,人们从请客吃饭到请人“流汗”,健身消费逐渐火爆起来。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健身服务也日益完善起来,不少健身机构都向用户提供专业健身课程学习,也有很多健身爱好者为了科学锻炼,聘请私人教练提供一对一的订制化健身指导服务。在中央某驻呼和浩特机关工作的武雅丽向记者介绍,她的健身教练每周提供一次指导,“费用不便宜,但是人家就是专业,每次练完那个叫一个‘酸爽’呀!”
小器械走进百姓生活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强化。一些小型健身器械开始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我是1996年上的高中,第一次见到同桌的握力器,就是手里握一个红红的橡皮圈,不断握紧、放松、再握紧,一问他才知道那玩意儿是练手劲儿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居民敖森告诉记者,那时候不少男同学都喜欢通过健身来锻炼力量。
一时间,在很多男生宿舍里,哑铃成了常见的“玩具”,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总会在睡前奋力挥举,通过各种渠道学来的训练动作塑造着成长中的肌肉和身材。“比起那些玩哑铃的‘青铜’,我们宿舍的臂力棒和拉力器可以算是‘王者’了。”1997年考入内蒙古大学的李刚已经年届不惑,仍然痴迷于健身活动。他回忆道,上大二时有个同学买了臂力棒,大家经常比赛看谁做的次数多,另一个同学带来一个装有弹簧的拉力器,以扩胸动作为主,也能练背拉、斜拉等动作。“现在看来,越是简单的器械越能发挥出更多健身功能,比如每个健身达人都离不开的哑铃。”李刚说。
相比于男性的健身增肌和力量训练,不少女性的健身活动主要以燃脂减重和身材塑型为目的,更偏好跳操、跳绳、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
器械进区入户 健身达人走红
湖北省黄冈市 52岁的童细华住在黄州艺星湖景苑小区,他酷爱体育锻炼,每天晚饭后坚持走路。闲暇之余,小区的健身器械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对小区的体育设施和锻炼场地十分满意。“健身的器材现在都送到农村来了,家门口也有了健身广场,还有人教跳广场舞,做梦都没想到啊!”童细华说。
今年86岁的姜毅老人是河南新安县体育中心门球场上的常客,过门、冲门、溜门、击球……球场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活力。提起健身运动,老人高兴地说:“我和老伴儿80多岁了身体还能这么好,就是因为天天坚持打门球。这项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还能活跃老年人的思维。从没有顶棚的土场地,到如今铺设着草坪的门球活动中心,我们老百姓健身锻炼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越来越高,场地健身设施在河南省各级政府的城市规划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仅仅新安这个50多万人的豫西小县,就有200多块健身场所遍布城乡,这些拥有着专业运动场地、丰富健身器械的场所,每天早、晚都在见证着当地群众健身的热潮。
上海酷爱健身的段先生告诉记者,他家近期换了一套大房子,除了购买安装跑步机,还买了划船机和动感单车,加上之前的一些健身器械,“都进了我的家庭健身房,每周在家练练,挺方便的。”据了解,部分家境富裕的人在房屋装修的时候就留出一间来,用于摆放各类家用的大型健身器材,作为专门的健身房。在上海市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健身运动产品销售区,营业员王女士介绍,近两年来跑步机的销量增长不错,主要的消费群体是用于满足家庭健身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让神奇的智能健身向我们走来。手机记步、手环记录运动量、APP显示跑步轨迹……这些新鲜的健身辅助工具,新时代健身达人不断涌现、走红让人追捧,健身正变成自觉的全民运动。(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讯、中新社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