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层次思维

2019-09-10 07:22陆春雷
教育家 2019年43期
关键词:批判性文本思维

陆春雷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巧设问题链,能更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并通过对问题链的分析、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优化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高層次思维品质。

思考探究,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表现为深入思考问题、善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解读文本时,除了老师设置一些问题链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多维对话、深入探究。

首先,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怎样写的。

其次,让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点,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在教授元曲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白朴的《天净沙·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学习中,学生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从色彩来比较,感觉第一首色彩丰富,有红、白、黄、绿等,而且颜色亮丽;第二首感觉颜色昏黄,有点沉重。有的学生从感情的角度来比较,认为选取的景物不一样,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前一首情调开朗平和,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而后一首选取的都是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相吻合。

最后我们可以加强文本与超文本链接,通过延伸阅读、提前预习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探究文章在历史语境下的现实意义。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也是拓展思维深度、广度的有效策略。

理性质疑,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依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观点。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对思维活动中各个环节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质疑发现、善于发问。

在教学中我们要优化教材呈现的方式,学生能读懂的部分不需要分析,没有读懂的、有困惑的、有问题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是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问、大胆质疑。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思考文章在当时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意义,还要进一步追问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否过时,在今天是否有现实指导意义等。

记得在教授《生命之线》时,笔者最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赞同西蒙为了求生砍断登山时生命之线的做法”,问题一经提出就仿佛“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学生赞同,有的反对,并各自阐述理由。思维碰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思维的批判性。

迁移变化,提升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活动的创造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的组合分析,找出新的交接点,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思维效率,提升其思维品质,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作者的观点、语言风格、行文技巧、写作方法等,哪些能为我所用,“拿来”创新之后哪些可以变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中,对有些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并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闪出创新的火花。平时教师也可以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凡卡》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大胆设想推测结局,创造性地设置人物的最后结局,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增强思维效率,提高思维质量,完善思维品质,从而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猜你喜欢
批判性文本思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