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存在的一些现象及问题,针对其中的一个现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被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有怎样的收获,对此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设计实验;被动现象;心得体会
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存在的问题
(一)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非常的被动。在一般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材料——讲解——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初步设计实验操作——记叙实验过程,学生对真正的实验程序与步骤是茫然的,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这样设计实验有怎样的优缺点。
(二)实验操作、记录混乱,分工不明确。记录者完全听从实验者的指令,因为没有真正参与到操作过程,书写不够清晰。更或者,小组其他成员直接就认为实验记录只是记录员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而操作又沾不上手,久而久之,敷衍了事。
(三)实验内容模糊。首先,对于实验设计是在教师提示下学生进行设计完成的;其次由于大部分实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后,大部分学生处于旁观的态度,实验过程往往也不清楚。
(四)操作过程并不是全员参与。在实验的过程中,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而实际情况是:由组里公认的优等生进行包办一切,或者他们快速的操作,口述并让其他学生记录。有部分同学就自己干自己的,像一个旁观者,逐渐对实验失去良兴趣。
对于在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过程中,非常被动这一点,在这里我想谈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怎样收获。
二、针对问题,采取的办法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科学,三年级是孩子们首次接触科学课程,对于什么是实验,怎样设计实验都非常的陌生,完全是一片茫然的阶段。三年级科学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前两个单元主要是以观察、记录为主,而后两个单元是以对比实验为主。那么,从观察记录实验到设计对比实验就有一个过度的过程,怎样让学生从一个记录者转变为一个设计者呢?
刚开学我就对三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有如下一些问题:
你喜欢做科学实验吗?
你是否有能力独立完成实验?
你是否有能力独立设计实验步骤?
你想怎样进行实验?
你希望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哪些锻炼?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对独立设计实验都非常的困惑,没有信心,大多数孩子都希望老师可以将实验步骤说出来,然后他们进行操作。对于这样的现象,我认为首先就是要提升孩子们对实验设计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自主设计实验产生抵触的心理所以,对实验设计产生兴趣。所以,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一)从简单的课程开始,让孩子体会什么叫做实验;
(二)进一步引导,让孩子们逐渐知道什么叫做设计实验;
(三)让孩子们对设计实验产生兴趣,在同学、小组的相互质疑中完善实验设计;
(四)逐步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大幅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上从内心喜欢设计实验。
三年级的课程是从观察课开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的能力为主,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想办法怎样去设计实验进行观察。首先,教师引导孩子们针对当堂课内容,提出一个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思考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再次,发现要达到这个目标会遇到哪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孩子们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和改善;最后,形成较完善的实验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几乎都是孩子们自己在思考,相互的质疑、补充,不断的完善他们的实验设计。
三、课例分析《蚂蚁》一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2.掌握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六只足;
3.能用图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4.想辦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
(二)本节课常规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改进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思考在观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2.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质疑中完善实验)
(四)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
1.蚂蚁太小不容易观察——放大镜
2.蚂蚁会四处跑,不容易观察
(五)生生互动,提出质疑,完善实验过程。
1.放在透明的瓶子里
质疑:它还是会到处跑啊!
2.用几块玻璃把蚂蚁夹在中间
质疑:①这样不方便啊。②它还是到处跑。③我们没有那么多玻璃片。
3.把它放在水面他就不会跑了
质疑:蚂蚁怕谁,会死掉,要爱护小动物
4.用食物吸引它
质疑:它还是会走动的,万一食物吃完了。
5.用糖吸引它,把它粘住,这样它就不会跑了
质疑:它身体会粘在一起,会死掉。
6.用双面胶粘住它,把它粘住
质疑:①万一粘紧,观察完了之后,能完整的放生吗?②用双面胶,只能观察到一个面。
那就用透明胶轻轻的将蚂蚁粘住就可以了。
上述只是孩子们在课堂中提出的一些主要的观点与质疑,最终得到了可行的实验方案,尽管不是最好的,但是也必须给予孩子们鼓励。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们不会设计实验,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剥夺了孩子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充分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孩子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 .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M]. 2004
[2] 林崇德 . 学习方法 . 湖北教育出版社 [M]. 1999第12页
[3] 张文新 . 高等教育心理学 . 高等教育出版社 [M]. 1999年65页
[4] 罗星凯 .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 教育研究 [J].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