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刘 芳
|推荐单位|北京测绘学会
众所周知,地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根据2018年的最新数据,目前,北京已经建成地铁22条,共计391个站。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按照地铁站服务半径750m计算,四环以内,基本实现了地铁站点的全覆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轨道上的城市!
但是,不知道大家在出行的时候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呢?地铁跟你要去的商场或者办公楼紧挨着,明明可以直接进到负一层,但是,也需要先出地面,然后,再进商场;站口与商场在一侧还好,如果分在道路兩侧,则需要过一个红绿灯,穿越一条城市路才能到,一旦遇到雨雪天气,简直寸步难行。
在一项地铁出行调查中显示,有近80%的人希望能够从地铁站直接进入商场或他们工作的写字楼。那么,到底是大家矫情要求得太多,还是地铁给的根本就不够?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去看看别人家的地铁是什么样子的。来看看号称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车站——日本新宿站,它位于东京最繁华CBD地区,每天有将近400万的客流量。它的出口在哪里呢?11条线在此换乘,地下有178条通道与周边建筑联通,通过地铁站在地下构筑一个巨大的、四通八达的的空间,乘客可以不出地面,就能到达方圆两公里以内的任意一栋建筑。
家住东高门寺的池田先生每天需要搭乘4号线到新宿中央大楼上班,如果地下空间没有联通,那么从地铁口出来,他还需要过两个红绿灯,走500m才能到办公楼,而现在,无须出地面过红绿灯,就能直接到达自己的办公室。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下空间绝非只有交通功能,它还是一条长约10km的地下步行街,无论是给周边居民还是搭乘地铁的人都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惠子女士的孩子在附近大楼学跆拳道,每天接完孩子后还可以顺道在地铁内买菜回家。
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人口和建筑相对密集、商业集中的地区,地铁带动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和联通,其实是开辟了城市的第二通道,可以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这样看来,并不是大家要求太多,而是我们的地铁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当我有机会参与地铁一体化设计中时,就希望将地铁与周边建筑的联通变为现实,但是,8号线的王府井站却成了我内心最深的遗憾。8号线王府井和王府井北站,正好位于步行街的两端,我希望借由两站区间上方的开发,串联两侧建筑地下空间,从而实现整个片区地下空间的全面联通,使得人们不出地面就可以实现地铁与各建筑之间的无缝转换。
但是,由于一体化工作参与较晚,且地下涉及管线改移、工程投资、建设周期、周边建筑产权协调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我们的预期。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可能仅是方案没有实现的一种失落,但对于一个城市,这却是难以弥补的一种遗憾。地铁作为大型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再有合适的契机去实现地下空间的联通和开发。
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们为王府井站扼腕叹息的时候,三元桥站的一次突破让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原本12号线三元桥站所有站口均位于机场高速南侧,如果想去对面,需要先出地铁,然后过一个地下通道到对面,这也是目前两侧居民唯一的过街方式,且目前通道仅具有交通功能,环境品质一般。因此,在设计中我们新增了一条过街通道,且直接连接站厅非付费区,通道两侧置于生活性物业,优化通道环境,也给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如果把三元桥站比作我们推行一体化路上的小确幸,那成都万盛站就是大大的惊喜和成就感。万盛站所在区域是温江的副中心,客流量较大,且地铁周边为未建成区域,也给我们的设计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在方案中我们采用了地下空间全联通的设想,为城市创造第二通道。
这条通道一旦建成将是更高效的,在地铁的非付费区和每栋建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条通道也更安全,地下步行系统与地面车行完全分开,最大化保障行人的安全。这条通道也是更丰富的,通道串联着商场、步行街、下沉广场等室内外的不同空间,沿线布置的咖啡厅、餐吧更是为白领创造了一个交流和休憩的场所。这个理念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我们成功中标。
成都万盛站的胜利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和推进的是28号线东大桥到京广桥区间的地下空间系统。与当年王府井到王府井北的情况非常类似,东大桥到京广桥区间是北京CBD区北侧,已经建成的有朝外SOHO、京广中心、万通中心这样的大型写字楼和商业中心,客流量巨大。
而与之不匹配的则是沿线糟糕的步行环境,缺失的人行道、被大量共享单车占据的人行道、带高差的人行道,分分钟让你体验到人在囧途。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建议东大桥站在明挖方案的基础上,同时,将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联通,建立地下浅层慢行系统。这一旦建成将是一条长约740m的地下步行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有12个接口与周边的建筑相连接,并且地面也将新增19个出口,这将会极大地改善周边的通行环境。
然而,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目前,方案仅处于研究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实现这一联通,至少需要协调驻地单位9家,改签管线多达120多根,并且由于地铁工期紧张,所有情况必须在地铁开工之前,完全确定下来,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仍在坚持,目前,我们在了解管理方、建设方和使用方诉求的基础上,通过多轮方案设计,协调各方利益,正努力推进一体化工作,争取不再重复王府井的遗憾。
目前,在北京,每天有1035万人搭乘地铁,未来这一数字势必更大。因此,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不只是为了我们,更是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他们多争取一些便利,少留下一些麻烦。
当我们习惯于想着更高、更远发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停下来看看我们脚下,那是没有被我们利用完全的地方;当我们习惯了城市高速发展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城市的深层发展,试着利用我们既有的土地、我们有限的土地,去争取利用更多的通道,最大化地便利乘客的出行,通过地铁建设带动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开辟第二通道,让我们的地铁不留遗憾,让我们不再羡慕别人家的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