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课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思想培养

2019-09-10 07:22:44辛一凡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大学生

摘  要  当前,高校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课应当以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思想为宗旨,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入挖掘、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政课  爱国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育与专业教学 “两张皮” 情况比较普遍,归根到底是三全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中, 需要借力而为, 不能单纯就 “思政课” 谈 “思政课” 。要擅于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将教书育人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当代大学生爱国思想培养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需要培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首先缘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面临的形势异常错综复杂,内政外交持续转圜,涉及的领域既有传统又有现代、各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巨大的勇气与非凡的斗争本领。这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路,它既是一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突围之战,又是一次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的探险之旅,还是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淬火。从现在起,青年学子做好斗争准备、养成斗争精神显得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斗争精神培育事关党的存亡、国家的兴衰。

如何利用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培养

1.教师要从学生们的关注点出发,直达学生的心底。

教师要懂得因势利导,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多结合学生们所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点问题,借此来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例如,王者荣耀的游戏现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是网络的力量,是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些游戏,而是要借助游戏人物如秦始皇、荆轲等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们探讨游戏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之间的区别,这样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后在循序渐进地引入新话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引导对学生们是大有裨益的,学生们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来参与课堂上的学习中,学习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2.讲好“爱国主义”文化课。

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文化软实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光大,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持。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全面加强大学生德育的今天,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血脉十分重要。

3.在高校上好“爱国主义”的文化课要注重在通识课教育中挖掘“爱国主义”基因。

通识教育指向的是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通识教育在各学校的开设、选择标准各有不同,大体倾向是人文、社会、历史、思想类的课程。如何在文化遗产以及现存的宝贵文化经验中进行认同、内容择取,真正把有价值的知识内化成为年轻人心智的一部分,是通识教育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从屈原到杜甫,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去留肝胆两昆仑”,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中深入挖掘文学、思想、历史等领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感召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4.上好“爱国主义”实践课。

致知于行,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要落到实处,“化知于行”,就要充分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实践,讲好社会实践这堂生动的思政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教育中,各高校通过“我和我的祖国”“青春向祖国告白”“国旗下的宣讲”等活动,开展了一堂多部门参与、多元素展现、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5.讲好“爱国主义”的实践课还要深植“爱国主义”时代基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典型、模范。如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的“共和国勋章奖”获得者于敏;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的“共和国勋章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专业课教育中深植“爱国主义”的时代基因,就要充分汲取各专业领域的时代模范、典型人物的精神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结语

大学是塑造灵魂的花园。高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人的素质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社會主义觉悟,是要求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懂得新中国的历史,了解社会的规律,培育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这是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功能指向。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战场,思政课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正是由于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因此,肃清对思政课的种种误解、歪曲甚至抹黑的观点,对于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2]虞丽娟. 从 “思政课程” 走向 “课程思政” [N].光明日报, 2017-07-20.

[3]郑永廷.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国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7(1):6.

[4]王炳林, 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6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辛一凡(1989—),男,陕西西安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项目名称: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G201940)

猜你喜欢
思政课大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