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09-10 21:09周万清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6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周万清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表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动手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这一内容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如果不叫姓名,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我班的学生,这样引出以下结论: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同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以备在班上交流汇报。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作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的数学课堂崇尚师生多向互动、学生个性张扬。在这样的课堂中,多种信息得到交流,这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展示个性的平台,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成资源和信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生成,更充满生机和活力。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學习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的愿望。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