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有记者在一次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期间发现基层的一大怪象:当记者向一些扶贫干部提出要到偏远地区贫困户家中走访时,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称“道路不通”“已经脱贫”,再三婉拒。相反,他们强烈向记者推荐当地长期对外宣传的“典型”“样板”和“调研经典路线”。以不方便采访为由推脱,实际上是抱着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心理,只愿意宣传成绩,害怕问题暴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严抓纪律和作风建设,报喜不报忧现象锐减,但仍在少数官员身上存在,其危害深远,必须深挖根源,切实整改。
表现 报喜不报忧官员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只讲成绩,不讲或少讲问题。二是夸大造假,欺上瞒下。官员为了营造有功无过的假象,就得片面夸大所谓的成绩,同时要想方设法掩饰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少数官员就大搞一些“面子工程”,一些官员还弄虚作假,比如随意修改统计数据、给荒山涂绿色油漆、给老旧小区加围挡等。各种假数据、假信息、假项目也应运而生。三是好大喜功,邀功诿过。报喜不报忧的官员,只看成绩不看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偏好”:只愿听夸赞表扬,听不得批评意见;有功劳就往自己头上安,有问题就向他人身上推。四是投机取巧,八面玲珑。习惯报喜不报忧的官员,往往都要想方设法弄清楚上级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以此来为自己获得好处。
根源 首先,官员之所以报喜不报忧,是因为这样可能为自己带来某种利益和好处,而主动忽视此举的危害。显然,这些官员个人私利当头,完全不顾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思想认识已经出现问题。其次,官员的考核升迁制度不健全。从考核的角度看,考核主体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这就决定了官员必然针对上级主管部门做文章。考核内容上的一票否决,也决定了官员要千方百计地掩饰问题。再次,受社会风气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最后,官員的投机心理。一些官员总认为,受益的是自己,倒霉的是别人,明知道报喜不报忧潜藏风险、危害极大,还是会铤而走险。
危害 官员报喜不报忧将对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造成伤害。首先,妨碍上级领导和政府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其次,破坏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最后,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
针对当前少数官员报喜不报忧现象,主要应从思想认识和制度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方面,加强官员的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是基础。另一方面,完善官员的考核晋升制度是关键。考核的内容不能是官员自己讲,要全面深入了解官员的所作所为。考核方法上,要鼓励官员多讲问题,让那些只讲成绩的官员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要得到相应惩罚。考核主体上,要减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权限,尽量更多听取社会和公众的意见,避免“一言堂”现象。
(摘自《人民论坛》 郭道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