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4岁的应美君跟着湖南籍丈夫,在熊熊战火中背井离乡,一路颠沛流離,最后落脚到了台湾。3年后,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在高雄,这是一个可爱的女孩。
美君挣扎着供4个孩子同时上初中、高中、大学。她跟渔村的妇女们一起,手里拿着梭,从早到晚织着渔网。美君其实是个爱美的女人,可她脱下了旗袍,赤着脚,坐在肮脏的水泥地上。一张如同客厅大小的渔网,她要织半个月,オ可以换来80元台币。
当女儿长到14岁时,美君的丈夫认为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读师专最好,18岁就可以嫁人。美君不高兴了,她对丈夫说:“女儿要上大学,她如果不读大学,以后就会跟我一样。”说完,她借钱去交了女儿的学费。
后来,女儿长大了,回忆起美君时说,母亲其实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只不过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这个词。65岁的美君还去文眉、文眼线,去做各种让自己美丽的事情。除此之外,美君从来不和女儿谈“女孩子的事”——要怎么选男朋友,怎么相夫教子,怎么伺候公婆。美君好像没觉得女儿是个女孩子,她希望女儿能够尽其所能地发挥才能。
终于,女儿受足了教育,而且受的教育越高,走得越远了。美君欢欢喜喜,目送女儿远行的背影,然后,她就老了。
美君的这个女儿,名叫龙应台(现代作家)。两年前,因母亲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龙应台搬到母亲身边照料她,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龙应台显然很后悔,她在书中说“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我没有知觉到你不曾享受过人生,因为你的人生只有为别人付出。我在城里过自己的日子,而你在人生的最后一里路,孤独地走着。这,对吗?”
对龙应台来说,这是一种太迟的领悟。她写这本书,是希望人们醒悟得不要太迟。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做天长地久,及时拥有,及时表达,及时付出。
(摘自《知识窗》邓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