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传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的二次伤害的研究

2019-09-10 07:22江维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6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农村留守儿童

江维柱

【摘要】校园暴力对受害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同时,更深一层的伤害是把暴力事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施暴者通过把视频和图片上传于微博、微信、快手等社交网络平台,进一步丑化受害者的形象,给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二次严重伤害。本文通过网络流传对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的成因和危害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引起社会关注,减少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关键词】网络流传;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二次伤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因为国家的政策和自身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留在老家。因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学业失教、长期孤单生活,形成孤僻的性格,进而造成心理失衡,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校园的暴力”事件。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校园暴力”的特点

1.受害方比较弱小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一方对另一方以压倒性的欺凌占有极大的比例。学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事件,明显存在着一方利用力量优势对另一方进行长期性、重复性的欺凌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在校园许多有预谋性的暴力事件中,一方往往会先纠结压倒对方优势的人力,对弱小一方施以毫无合理性的欺凌行为。因此,所发生在学生之间凌凌性暴力事件中,呈现出受害方往往是处于比较弱小的一方。

2.暴力手段较为残忍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同学之间即使有矛盾冲突,也应该是“小打小闹”才对。然而,近些年常在媒体中发现的暴力事件,其暴力程度却令人发指。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其所实施的施害手段是非常残忍和难以理解的,有的已经达到了刑事犯罪的程度。被暴打、被脱衣,在教室内赤身裸体被两人拽着头发面对镜头,被施暴者拍成视频放在网上,利用網络的力量大张旗鼓地进行传播,给受害者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3.暴力行为隐蔽性

隐蔽性是校园暴力的一个鲜明特点,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园中所发生的矛盾和斗殴,无论是施害方还是受害方,大多都不愿意让父母和校方知道。由于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受到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的影响,在心里往往有一个“英雄”的情结,这个“英雄”形象就是理想的美好的化身,是古代那种具有高深武功,敢于担当的英雄;另一方面这个“英雄”形象也有效仿古人朋友结义的情节, 现实中就出现了关系好的几个哥们结成团伙,互相帮助,一块吃喝,很享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兄弟情义。除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到现在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中就有不少关于暴力文化的游戏,如效仿游戏中的团伙形式秘密约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一方报告了学校或父母,在他们彼此的价值观中都会视为不仗义的。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同时还存在着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势力态势,强势的一方就是拿捏到了弱势一方会隐瞒实情的心理,往往对弱势的一方采取各种威吓甚至是长期的威吓。因此,大多数的侵害行为均具有隐蔽性。

4.精神暴力日益增多

校园暴力事件中,精神暴力占比有日趋增多之势。 精神暴力是暴力中的一种,这种暴力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精神暴力所侵害的对象不是人的身体或财产,而是人的人格、精神、心理等,其后果是对侵害对象的心理精神造成伤害。因此,精神暴力的内涵关键在于其侵害的对象不是人的身体和财产的有形对象,而是名誉、人格、正常的心理健康。校园暴力事件中的精神暴力事件,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绰号”往往都是针对某些同学的生理特点、形象特点或者是某些生理缺陷进行嘲讽,并伴有恶意传播受害者的谣言和“闲话”,甚至会出现恐吓胁迫受害者等轻微的精神暴力。这种暴力形式相对于人的身体和财产等有形物的侵害,其侵害程度更深,消除这种侵害的影响也会更困难。

二、网络流传对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的成因的分析

近几年网络流传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旁观者也是信息源头之一,从一些视频里可以看到,旁观者在目睹校园暴力的时候,更多的是抱有一种看热闹心态,他们眼睁睁看着受害者承受着欺凌,或被殴打、或被掌掴、甚至被强迫脱衣,而本可以出手干预的他们,却只在一旁哄笑,拍下视频或图片上传至网络。也有一些人,对事件熟视无睹,对受害者的求助视若罔闻,只给受害者留下无助与绝望。很多时候这些旁观的网民或许并不是不想施以援手,他们也认识到欺凌的发生时错误的,也想帮助受害者制止校园暴力事件,但一方面,旁观者自身也可能处在势单力薄的状态。另一方面,即使终于有人愿意出手相助,却又会被施害者或者身边同学认为其是多管闲事,这些愿意挺身而出的同学,也会被其他人看作是“异类”,甚至会同样遭到欺凌。但是,这些在网络上上传视频的旁观者却没有意识到,冷漠的旁观也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在老师或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旁观者是受害者求助的唯一对象。

三、网络流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危害

1.校园暴力网络传播常见的载体为视频,然而视频多数是施害者在暴力过程中用手机录下,并上传至网路,相关视频充诉着暴力、侮辱、殴打等不安的因素会对观看者心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并且,因为上传视频者并非专业人士,并没有对视频进行打码或模糊处理,受害者的外貌特征或其他隐私会在初期的视频流传中暴露无遗,进而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尽管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已对视频进行处理,但由于网络的发达,当事人的隐私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

2.在环境感知方面,网络上流传的校园暴力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少年对身边的环境产生危机感。他们对自身安全与校园秩序产生担忧,害怕自身也会受到校园暴力,继而会以孤立、起侮辱性外号等形式存在,进而形成孤僻、冷漠等心理扭曲的性格特征,对社会、对家庭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在心理层面,青少年在受到校园暴力之后会产生情绪波动,他们会回忆起相类似的经历,并产生诸如害怕、沮丧、紧张等不良情绪。他们更愿意相信身边的同龄人,对身边的家长或教师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但却对校园产生不信任或排斥感,对他们的内心带来很大的恐惧。

4.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对象实施的伤害、暴力、监禁、胁迫、绑架或诱损、损毁名誉、亵渎、恐吓、抢夺、强制做事、欺凌、网络欺凌等事端已经给受暴者受到深深的伤害,更有甚的是竟然利用信息通讯发布亵渎言论或暴力言论等,致使学生身体、精神或财产再次受到侵害。

四、防治措施

1.应该以社会责任为基础,减少煽动性或含有暴力内容的传播,转向对暴力事件的深度调查或原因分析,让受众了解校园暴力的真实面目。此外,针对暴力者上传的视频或图片,应该及时进行管制,保护当事者的隐私,停止暴力内容经由网络扩大传播而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2.预防与治理,网络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要避免校园暴力恶性传播的发生,仅仅从受害者“自己身上找原因”或“保持低调”是不够的,只有网民的参与才能共同抵御。媒体应利用网络的广泛性调动社会力量,通过网络传播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这不仅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的责任,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五、建议

1.能够制止校园暴力,仅有少数几人发起援助是不够的,需要聚合每位网民的力量。在校园暴力事件的网络传播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广泛参与,请旁观者放下拍摄的手机,以实际行动纠正校园暴力的错误,及时制止校园暴力并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可能帮助受害者一生的举动。

2.加大校园暴力网络的监管力度,杜绝学生上传不雅视频,加强学生文明上网教育和网络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3.对流传的网络视频进行追根刨底,启动问责机制,杜绝校园暴力频频出现,从源头上禁止网络视频的发布。

4.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实行监护人追责制。

参考文献:

[1]季小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农村留守儿童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