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秋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正文: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只有亲自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在最近一次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就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前精心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我设计了闯关故事:爱数学的小兔子要到数学城堡去见国王,一路上有许多卫士层层把关,小兔子需要闯关才能过去。学生在帮助小兔子闯关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袋鼠跳格的动画演示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9个9个的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划龙舟比赛的情境图,亲自参与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到后面找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并记住9的乘法口诀,整个学习活动,学生都亲身参与,在帮助小兔子闯关的过程中学会了9的乘法口诀。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学期,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教学的是一年级上册的《钟表的认识》。在讲这堂之前,我充分的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去网上找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教学视频来看。通过在家长微信群的了解,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带指针的钟表,在家庭生活中已经比较少见了,我们年少时很常使用的小闹钟已经被手机闹钟所取代。学校的数学教具很多,却独独没有两联动的钟表。想找几个钟表教学时方便学生分组操作,家长微信群问了一圈,居然一个都没有。幸好,我家里还有一个,然后我在课件上动了很多脑筋,找了许多带指针的钟表实物图片,还设计了可以动画演示的钟表。上《认识钟表》时,从调查学生的起床时间入手,然后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起床时间的?”揭示课题后,先提出观察的要求,再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去和好朋友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信息,然后再每小组推选一个同学全班分享自己小组观察到的,老师再引导学生整理:钟表们的小脸叫做钟面;钟面上有2根针,时针短,跑得慢,分针长,跑得快;钟面上有12个数,1~12围成一圈;钟面上有12个小格,60个大格。充分认识了钟面,再利用情境图讲故事,认识7时、8时并用文字记时和电子记时两种方法记录时刻,教学总结整时后,最后让学生自己拨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说自己那个时刻在做什么。并让学生明白,时间过去了,就再回不来了,要珍惜时间。这些教学设计,让学习变得有趣,学生参与学习积极。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放羊式教学。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如果启发不当,就容易啟而不发,或者是一发不可收拾,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偏偏没有老师想要的答案。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是关于“面积”的教学,老师在讲面积以前,从“面”入手,学生的回答有“面包、面条、桌面、书面”很快就引到教师预设的“面”上来了。但是我在一年级下册教学《认识图形(二)》时,也提了这样一个问,一个学生说出了其他同学熟知的“方便面”之后,同学们一下联想到好多面:臊子面、兔子面、肥肠面……真的是好多好多面,就唯独没有“桌面、书面、黑板的面”。类似的例子估计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要么“一发不可收拾”,要么“启而不发”,老师提的问题范围太宽太大,学生一脸懵懂,完全不知道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就像牛吃南瓜无从下口,无法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需要老师充分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既要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图示减法应用题时,特别是带大括号的图示减法应用题,很容易把被减数理解错误。教师在教学时,刚开始的时候,就要尽量设计故事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找准被减数。
比如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里,教学6和7的认识后,就出现了图示减法应用题,荷叶青蛙跳水图:一片荷叶上荷叶,有青蛙,部分青蛙被荷花遮住了,有2只青蛙正在往水里跳。图下大括号下方写着“7只”,荷花上写着“?只”。据以前的教学反馈:这类图,学生很容易例算式:5+2=7。所以,我在教学时,特别设计了故事: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荷花里玩捉迷藏,有2只青蛙跳到水里去了,荷叶上还有几只青蛙呢?一边讲故事,一边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过程,然后得到7-2=5。然后再练几个类似的题,学生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
结语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要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但同时也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第43-4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