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生
“情理数学”是一种建基于儿童情感和生活经验、指向儿童成长的教学主张,它关注学科育人和学科教学的辩证统一,强调数学教学应该“情”“理”并重、“德”“能”交融,倡导教师充分挖掘数学课堂和教材的“情感”“理思”成分,以情入手、情理交融,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点燃学生理思的火花,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达成灵动高效的生命化课堂。
“情理数学”的框架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问题导引,二是探究理思,三是展示交流。
问题导引 : 让核心问题成为学习的牵引
关注“问题”是近年来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当前的数学课堂,应提倡教师提出“符合学生需求、直指内容本质”的核心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使课堂更具开放性。
生活性问题:唤醒认知。生活中的问题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紧密相连。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数学”的源头活水,提出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理解。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为例,小数在学生生活中广泛存在。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经验来认识小數,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让学生记录花钱的数量来展开,二是以米制系统的经验为学习样本。由此,新课导入的核心问题可以这样设计:生活中你认识哪些小数?你知道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这些问题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教师在学生分享和展示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导,组织辨析,纠正错误,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明白小数怎么读、纠正两位小数的错误读法等。
研究性问题:启迪思考。数学核心问题必须有助于学生探究和思考,要体现“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因此,核心问题一定是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依然以“人教版”教材《认识小数》一课为例,在感悟小数意义这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把情境中的0.7元与 建立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借助学生举例分数的契机提出问题:请看,这一支铅笔0.7元,如果我们用一张纸表示1元,那么0.7元可以怎么表示?
鉴于年龄特点,利用“价钱”和“米制系统”是学生研究小数的两种思路。实际教学中,在增加“价钱”的感悟之后,回到教材例1米制系统的学习,应当采取“先有小数再有分数”的策略,对于“ 米还可以写成0.1米”的结论,是基于儿童认知立场的教学,自然应该通过已经呈现的小数去沟通十进分数。因此,在例1的教学中,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可以直接提出这样的核心问题:请看,老师手上的伸缩笔,长0.7米,米尺上的位置在哪里?
基于核心问题开展的教学,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可以针对一节课或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开展的教学,要瞄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目标,要关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的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紧扣核心问题的教学可以演绎为一种崭新的生命化课堂。
探究理思 : 让数学活动凸显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活动,是通过运用有效的策略达成对学习内容真正理解的学习。深度学习与数学问题、知识建构、数学思维、方法迁移等密切相关。“情理数学”提倡的“理”蕴含“理解”“理思”的成分,探究理思就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和策略。
深入学习,从激发主动学习入手。学生的学习就动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数学课堂要实现深度学习,首先必须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策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情理数学”提倡的“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激励,都能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深化探究,以提升研究能力为本。“问题导引”带来的挑战性问题,需要学生迁移性开展研究或创造性解决。解决复杂任务和问题时,学生需要通过梳理、分析、尝试、反思、总结等各种活动,开展探究,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获得新的知识或者创造性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灵活迁移、合理猜想、融会贯通等手段。学习活动的落实过程,伴随的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磨砺、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法的提升。
深度思考,从发展高阶思维着眼。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使用分类、综合、演绎、归纳等高级信息加工系统,开展信息的深层加工与问题解决,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操作层面上看,首先,深度学习需要有合适的思考对象,“情理数学”强调的“核心问题”,解决了有意义研究对象的问题。其次,深度学习要有合适的学习方式或操作方式,比如课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因此,与“情理数学”伴随,应该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合适的学习方式,才能有助于学生探究、发现和创造。
展示交流 : 在交流表达中促进智能发展
判断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是三个重要的指标。把事情看清楚,需要阅读能力;把问题想透彻,需要思考能力;把道理讲明白,需要表达能力。在“情理数学”的操作框架中,展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自主学习呈现高质量的交流样本。交流是“思维”结果的呈现。有效的交流,需要有意义的交流学习样本。研究发现的结论的质量直接关系交流的质量,“探究理思”的结果直接影响交流活动的价值。高质量的交流结论和成果,需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是课堂内的独立探究,也可以是课堂外的提前预习。“情理数学”强调的基于“核心问题”的学习引导,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发现学习问题、获取学习结论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借助数学表达呈现高质量的思考结果。课堂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具体过程,是信息获取、信息互换和信息整合的有效途径。课堂交流的内容通常包括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和质疑等。教学中,应该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解疑、释疑中,共历探究过程,共享探究成果。合作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借助黑板、实物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通过汇报、讲解和辩论来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为有效开展交流展示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的问题,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进而了解和把握学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度精讲点拨,对互动探究的问题进行适时增减或调整。学生在课堂中要主动探究、勇于质疑、乐于互动、积极交流,同时要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既善于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又敢于主动质疑和补充。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情理数学”是一种基于人的发展的教学主张,致力于“师生情感”与“理思潜能”的同步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素养、能力等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