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摘 要】要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师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以用错误命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成就思想政治课“质疑”的课堂。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质疑课堂;错误命题;易混问题;易错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课,即使经过教师苦口婆心的谈心、谈话,仍然收效甚微。有的教师将学生不认真听课的责任全部推给学生。诚然,造成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观因素,但也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改善听课效果,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打造充满思辨的课堂。
一、问题分析:缺乏挑战的低阶思维,降低课堂吸引力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上好每一节课了,但一堂课下来,虽然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譬如,教师是否照本宣科,老调重弹;是否仍然 “满堂灌”“满堂问”,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是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问题等。
1.提出“低阶”问题
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解答不出来,担心会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虽然回答出来了,但对他们而言没有成就感和挑战性。譬如,一位教师为了激发一名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几乎每节课都要提问该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起初,这些问题对于这名学生的帮助确实很大,他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此之后,如果教师仍然向这名学生提出这些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就不合适了。这些“低阶”问题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出“无疑”问题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譬如,提出的问题是上节课讲过的,属于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环节,在教科书上就有现成的答案。这类问题由于缺乏挑战性,没有任何难度,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帮助。
3.提出“不争”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不争”的事实,缺乏争议性,没有讨论价值,学生只要按照正确的常识回答即可。这类问题在学生看来可能很无聊,或者根本不需要回答。譬如,一位教师在某节课上提出分组讨论的问题是“你赞成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全班学生都赞成坚持集体主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位教师为了将分组讨论开展下去,硬性规定哪几组坚持集体主义,哪几组坚持个人主义。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坚持开放性、两难性和争议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由此可见,组织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需要适度提高课堂教学的难度系数,增加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需要实现由知识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也需要促进课堂教学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动起来,在质疑与思辨中获得成就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措施:打造质疑的课堂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设计了一个表格,并列出专家的一些意见。课后这位授课教师告诉笔者,他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赞同专家意见设想的,但遗憾的是,这个班级学生的反应与他的课堂预设并不匹配。据统计,在全班51名学生中,只有2名学生同意专家的意见。因此这位教师不得不将预设变为生成,组织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然后进行总结与反思,竟获得意外收获。这节课授课的内容是《股票、债券和保险》,在教学几种投资方式后,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见表1)加深对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理解。这节课预设的前提是学生赞同专家对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意见,故只要在表格中填上赞同的理由就可以了。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对专家的观点持不同意见,产生了思想和观念上的激烈碰撞,这才生成了对专家观点的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调动了学生对话题的兴趣,点燃了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大多数学生不赞同专家意见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也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教师一味地打压,那么学生将会产生对教师不服气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进而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让赞同专家意见的2名学生为一组,另外49名不赞同专家意见的学生为一组开展辩论,于是形成2名学生“舌战群儒”之势。在辩论中,学生灵活地运用了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最后,教师对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总结、比较,并整理出投资理财的四项原则,即风险与收益同在;坚持投资多元化;量入为出,考虑自身实际;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这是对投资理财类型的选择在辩论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升,也反映了思辨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打造思辨课堂,需要设置思辨情境,引出思辨话题,营造思辨氛围。情境探究、深度学习、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當前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等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也设置了分组讨论、分组探究等教学活动,但有些话题根本没有探究价值,实质上只是伪探究,或者是作秀式探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着眼于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不妨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错误的命题,选择一些易混的问题,努力打造“质疑”课堂,引导学生在自主纠错中增强思辨能力,提升判断力和选择力。
1.预设错误命题
错误也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错误的资源。在长期的从教过程中,教师会积累一些学生的易错、易混点,也会保存一些学生易错的试题。这些易错、易混点以及易错试题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料,对学生来说就是培养思维,提高学习成绩的“捷径”。如此可见,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理“错题集”,也需要有一本属于教师自己的“错题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一个易错、易混点作为正确的命题提出来,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小部分学生发现其中的端倪,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发现,那么教师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在质疑和辩解中点醒“梦中人”。如果没有学生察觉这个易错、易混点为错误命题,教师则可以启发学生对其进行质疑,并引导学生在对错误命题的思辨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如在讲到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记下这样一个命题:“不找市场找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并让学生进行评析。此时,学生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赞成“不找市场找市长”,原因是市场调节存在局限性和弊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另一部分学生则认同“不找市长找市场”,理由是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貌似双方的争论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非此即彼的思维。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我们为什么不能“既找市场又找市长”呢?我们可以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学生就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不找市场找市长”,还是“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此一来,学生在计划与市场的思辨中正确把握了两者的关系,也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
2.选择易混问题
教材中存在许多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和整理教材中的易错、易混点,并对易错、易混点进行区分和评析。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问题虽然经过教师多次讲解、分析和练习,但学生的错误认识仍不会轻易被推翻。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一些难以区分、隐藏比较深的易错、易混知识点直接提出来,让学生直接对这些易错、易混知识点各抒己见,在质疑与思辨中正确掌握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 “陷阱”。譬如,在“事物发展两种状态”这一课中,存在大量的易错、易混点,以质变与发展的关系为例,“质变就是发展”“量变必然产生质变”等误区,需要学生运用思辨意识进行理解分析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易错、易混点的反应无非是学生仍然迷惘地處于陷阱之中,在误区中无法自拔,无法自我走出歧途,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对易错、易混知识点的不断追问,使隐藏的、不易被发现的错误暴露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质变就是发展”这个易错、易混点在很多学生看来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假设从学生错误认知角度承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推理。假定“质变就是发展”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但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既包括向前的、上升的,也包括后退的、下降的。发展需要通过变化特别是质变来实现,虽然变化包含了发展,但绝对不等同于发展。再如,“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个命题,要求我们注意量的积累。在许多学生看来,注意量的积累就是要坚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殊不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量变也有“向善”和“向恶”两个方面,笼统地将注意量的积累等同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是不全面的,在“向恶”的形势下我们还需要防微杜渐,坚决抵制。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并获得深刻的、正确的认识。
3.打造“质疑”的课堂
在课堂预设中,教师需要突破学生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在辨析题的解题过程中深刻把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辨析题的解题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知识点排列组合的益智活动中感受到乐趣。
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习题化、问题化的改造。譬如,在“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辨析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如财政的作用,财政收支的三种状态以及影响、制约财政收入的因素等,在“财政收入过多好”和“财政收入过多不好”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在把“蛋糕做大”和“蛋糕切好”之间拿捏尺度,把握分寸,学生就可以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打造高效益智课堂,在质疑和思辨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辨和质疑意识,可以赋予学生在学习上的相对独立性和质疑权,使课堂教学真正向符合学生天性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对课堂教学内容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由此可见,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命令,也不是强迫,而是需要运用思辨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