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今年秋季学期,中国药科大学启用“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在校门口、学生公寓、图书馆等场所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而且在部分教室试点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学生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还会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上课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行为都能被识别出来。
近来,有关AI(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话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对于AI+教育,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表现出满满的热情,将其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有关AI+教育是否“侵犯学生隐私,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争议也越来越大。鉴于此,有必要从育人角度出发明确一下AI在教育中的使用范围,以避免其走向“反教育”。
教室里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侵犯学生隐私
针对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监控学生表情和行为涉嫌侵犯学生隐私的质疑,有人辩称:教室是公共场所,没有“隐私”之说。这种说法似是而非。诚然,教室是公共场所,身处其中的师生的言谈举止都是透明的,不存在隐私,但是,当用摄像头对准每个学生,要进行公开直播或者要用监控视频来分析学生听课情况时,就可能存在泄露学生信息、侵犯学生隐私的问题。
还有人说,我国公共场所,如广场等都安装了摄像头,为何教室就不可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一个人在路上遇到美女,当然可以多看几眼,但是如果一直跟着对方,拿相机拍照,那肯定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导致冲突。这就是广场监控和教室监控的差别——广场上的监控针对不确定对象,人们偶尔会从摄像头下走过;教室里的监控却一直对准学生,让学生在镜头下全透明。而且,广场上的监控只用作安全管理,而不能用来获取市民的隐私信息。
有的教育部门、学校之所以热衷于在教室里安装监控,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旦发生冲突、纠纷事件,可以通过调用监控还原事实来减少纷争。但需要注意的是,师生冲突、校园安全事件的处理,根本在于依法治教,建立纠纷处理机制,而非寄希望于监控。笔者认为,在教室里可以安装监控,但是只能用于监考,或者在师生同意的前提下直播课堂教学,而不能全天候地监控学生,这会侵犯学生的隐私。
AI+教育用于教学管理和教育评价,
会让学生养成表演型人格
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被部分AI+教育的追捧者鼓吹为课堂管理和教育评价的革命。的确,当教室里的监控镜头对准学生时,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纪律会更好;采集学生每天在校园里的行为并运用大数据分析,会解决当前教育在考试之外难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学习工具”。人脸识别系统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是将学生视为学习机器。有学校辩驳,教室里安装监控,面向家长直播课堂,深受家长欢迎。可难道家长欢迎的,就一定是好的做法吗?我国很多家长恨不能時刻掌握孩子的情况,要求孩子全天不休地学习,让孩子不堪重负。对此,学校和教育部门不能迎合家长的畸形需求,而应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立场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长期在被监控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很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在监控镜头下与在没有监控的环境中表现截然不同。这背离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本质。同时,由于存在表演的问题,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来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缺乏基本的真实性前提,因而得到的评价是无效的。
此外,在课堂上使用监控系统,还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使用监控系统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会导致自身教学能力退化,让本应有情感和灵魂的教学变得“机器化”;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表现也被监控,如果教师应该怎么教、应该说什么话也有标准化的评价系统,那课堂教学就会变成照本宣科,探讨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就难以进行。长此以往,教师就可以被“教育机器人”所替代,那么我们还怎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当前,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背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随之引发了“如何让评价具有公信力”的问题。很多人质疑带有教师主观因素的评价的可信度,于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就寻求以机器评价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如果没有对教师的信任,学生的综合素质该如何发展?要建立有公信力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家办学,释放教师的活力,发挥教师在教育管理与评价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让学生不能再混下去,则是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提出的办学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推动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但高校却将引进人脸识别系统来检查学生的出勤和听课情况作为“法宝”,殊不知,这可能导致教师推卸自己的责任,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学生也会在监控之下学会“装模作样”。
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全新的时代。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教育现代化,不只是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而且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AI+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理念未变,AI+教育更多服务于应试,而非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由于学校缺乏现代治理理念,在推进AI+教育时,往往不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而是由个别领导决定,这就很容易导致AI+教育的滥用。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