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缘何日益壮大

2019-09-10 07:22师艳荣
教育家 2019年42期
关键词:安于现状佛系子女

师艳荣

2019年7月,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则新闻引人深思:一名34岁男子持刀闯入其父亲家中,扬言要砍死父亲。经民警调查,该男子留学归国后一直没有工作,靠父母养活,至今已有10年,父子二人经常为此事争吵。对于“啃老族”,人们并不陌生,但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显示,“啃老”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啃老族” 为何日益壮大?教育该如何应对?

当前,年轻人“啃老”现象已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式“啃老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啃老族”是指成年后有谋生能力,却依然需要父母援助的人,如依靠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工作,用父母的积蓄买房、购车,让父母帮助做家务、无偿照顾孙辈等。目前,广义“啃老族”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狭义上的“啃老族”则是指义务教育结束后,不上学,不工作,也不接受职业培训的人,他们不愿意工作,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是衣食住行完全依赖父母的“寄生族”。近年来,狭义“啃老族”人数呈现持续增多的发展趋势。

中国“啃老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点:一是过度安逸的家庭养育环境成为子女“啃老”的温床;二是竞争压力增大的社会环境使得很多年轻人被迫“啃老”。值得警惕的是,伴随着“佛系”思想在年轻人群体中蔓延,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的“佛系青年”很可能成为“啃老族”的后备军。

过度保護下,家庭成为“啃老”的温床

“啃老族”的出现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着一定的联系。社会富裕后,在一些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的家庭中,子女即使不工作也能够生存,这为“啃老”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使家庭成为子女“啃老”的温床。

在兄弟姐妹多且不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不仅不会被父母娇生惯养,而且还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做家务,甚至打零工挣钱,从小就养成自立意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孩子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东西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被赋予的东西过剩。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味地溺爱,培养出一大批“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形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

这种养育方式是不健全的、不健康的,不利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养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脆弱、敏感,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成年后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立意识,凡事依赖父母,躲在父母的羽翼下,逃避社会,拒绝成长。他们“啃老”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没有愧疚,也没有自责,反而觉得理所应当。

竞争压力下,年轻人被迫“啃老”

如今的年轻一代享受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富裕生活,也承受着来自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就业形势严峻和生存压力增大成为很多年轻人被迫“啃老”的重要原因。很多找不到稳定工作、无法结婚成家的年轻人不得不与父母同居,接受父母的帮助,不得已成为“啃老族”。对于那些已经成家的年轻人,在物价、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面对高涨的生存成本和巨大的购房压力,也不得不接受来自父母的资助,走上“啃老”之路。

当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父母无论是从人脉上还是经济上,都会尽全力帮助子女;当年轻人经济压力大、无力购房时,基本上是靠父母给予资助;当孙辈出生没人照顾时,也是父母无偿地伸出援手。这种依靠父母帮助就业、购房的被迫“啃老”行为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同时,中国的家庭文化也使得这种“啃老”变得合理化,从而受到社会的理解。与欧美国家的孩子成年即独立不同,中国的家庭文化与日本相近,亲子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国父母对已成年但还未结婚,甚至已经结婚的孩子,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日常生活上,仍然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关照。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父母帮助经济困难的成年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父母心中,“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忍耐”。即便孩子已经成年,依然可以享受父母的疼爱和照顾。很多20多岁的失业或未婚年轻人选择与父母同居,甚至有些已到“而立”“不惑”之年的子女也待在父母身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负担任何生活费用。

从“佛系青年”到“啃老族”

“佛系”一词源于日本某杂志,意思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自己的节奏去生活。2017年年底,“佛系”在中国迅速风靡整个社交网络,并于2018年入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作为网络热词的“佛系”被解读为“怎么都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很多持有此想法的“90后”被贴上了“佛系青年”的标签。他们无欲无求、安于现状、没有远大抱负、缺乏奋斗动力,面对挫折,不是积极抗争而是消极对待,一切随缘。这种与世无争的价值观成为“佛系青年”的座右铭。

“佛系”一词虽然是舶来品,但在中国之所以很快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年轻人迷茫和无助的心理状态。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焦虑、抑郁情绪成为年轻人挥之不去的阴霾。这种无力感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社会富裕后,一些年轻人出现的无热情、无感动、无关心的“无气力”现象相似。他们在物质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的情形下,缺乏做事情的动力和激情,养成了随遇而安的惰性,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其拼尽全力。20世纪80年代,进入消费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新人类”。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富裕的生活,追求一种更自由、更快乐的生活方式,抛弃了奋斗精神。消费、娱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心,没有了朝气,丧失了目标。如今,日本的“啃老族”已高达数十万人。

“佛系”思想对当下中国年轻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的“佛系青年”正处于一种安于现状、没有奋斗动力的生活状态中。虽然“佛系青年”不等于“啃老”,他们有足够维持生存的工作,只不过不追求事业的发展,得过且过,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分化:一种是原地踏步,没有进步,但依然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继续着“佛系生活”;另一种是不进则退,被社会淘汰,以至于成为“啃老族”。

“佛系思想”使得本应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变得缺乏斗志和拼搏精神,正如日本年轻人的低欲望生活状态一样,安于现状,趋于保守。中国目前的“佛系青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他们很有可能会步日本年轻人的后尘,变得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甚至成为“啃老族”。

应对“啃老族”,自立教育至关重要

自立自强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每一个成年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啃老族”的增多,为中国敲响了警钟。解决“啃老族”问题,加强自立教育刻不容缓。

第一,家庭教育应重视自立意识、责任感以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以平常心去陪伴孩子成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孩子从小形成自立意识,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其次,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意识,不能娇生惯养、有求必应。最后,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要将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学校教育应增加职业体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目标,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职业体验的劳动教育。学习日本应对“啃老族”的经验,面向中学生设立“职业体验周”,规定所有的中学生每年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职业体验。职业体验式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还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努力成为奋发有为的有志青年,不做“啃老族”。

第三,社会教育应加强对“啃老族”的职业培训。政府在出台并完善保障和促进年轻人就业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加大针对“啃老族”就业援助的资金投入,成立自立援助机构,为失业的“啃老族”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动员一些企业为“啃老族”提供就业体验机会,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积极性。通过职业培训,帮助“啃老族”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就业心态,鼓励其积极就业,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让“啃老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应对“啃老族”,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不断加强自立教育,切实提高年轻人的自立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啃老”问题。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樊效桢

猜你喜欢
安于现状佛系子女
安于现状是孬种
Tomb-sweeping Day
法系妈&佛系爸
“佛系”掩盖了什么?
给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症”找找病因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短文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