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娟
摘要:目的探讨本科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和专题小组讨论法自行设计问卷,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校园招聘现场147名对象进行调查,结果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科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查结果较好;课程体系设置中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设的课程中,公共基础类课程排前5位的依次是卫生法学(14.6%)、法律(11.7%)、大学英语(11.5%)、计算机基础(9.1%)、社会学(9.0%),医学基础类课程排前5位的是人体解剖学(15.0%)、生理学(13.6%)、组织胚胎学(12.3%)、病理学(12.2%)、医学遗传学(9.3%),专业类课程排前5位的是助产学(10.4%)、妇产科护理学(10.1%)、妇幼保健学(9.0%)、儿科护理学(8.5%)、急救护理学(8.2%),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排前3位的是护士人文修养(21.0%)、护理心理学(20.6%)、护理伦理学(14.2%),实习的科室依次是产房(23.2%)、妇产科(22.3%)、儿科(20.9%)、其他科室(13.8%)、内科(12.1%)、外科(7.7%)。结论本科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求更符合我国实际;本科助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调查符合助产学专业特点,可为开设本科助产学专业提供课程设置依据。
关键词:教育,医学,本科;助产学;课程
引言
WHO指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妇女在怀孕和分娩时死亡,另有800万人产生并发症。母婴安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水平。“世界需要助产士———现在比任何时候更迫切”,这是ICM2010年国际助产士节的主题。助产士在减少孕产妇死亡和患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胜任力是保障母婴安全和提高助产服务质量的关键。国际助产士联盟将核心胜任力定义为“在助产教育和实践背景下,助产从业人员能够胜任助产岗位所表现出来的知识、专业行为和专科技能的综合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147人参与此次调查,其中用人单位管理人员43人(29%),教师11人(7%),学生73人(50%),其他职业的为20人(14%)。
1.2调查工具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专题小组讨论自行设计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职业身份、对助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助产学专业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助产学专业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助产学专业实习科室建议。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5,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本科助产学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
1.3资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选择校园招聘会现场的用人单位及在校学生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回收率为91.9%。
1.4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现由研究者进行整理核对,无误后双人输入数据确保输入准确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
2结果
2.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文关怀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循证护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掌握护理学、助产学、妇幼保健学等与助产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承担临床助产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初步的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在各类医疗、预防、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助产、母婴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的高層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
2.2公共基础类课程
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排前5位的依次是卫生法学、法律、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社会学,而排在后3位的是军事理论、高等数学、哲学。
2.3助产学专业类课程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设
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的专业类课程排在前5位的是助产学、妇产科护理学、妇幼保健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排在最后5位的是精神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中医护理学。
3讨论
3.1加强法制观念发展多种职业能力
在本研究中,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设的公共基础类课程最多的是卫生法学、法律课程,考虑与当前的医疗环境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深,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患关系复杂多变,作为医护工作人员,掌握一些法律常识能帮助更妥善地处理护患关系,更好地保护护患双方的利益。而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英语成为越来越多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之一;同时随着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也已成为医院工作应具备的重要技能。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概念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学能帮助助产士更好地理解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军事理论、高等数学、哲学等课程与医疗行业专业要求不统一,使用不广泛,对助产士来说,学习的意义不明显。
3.2助产学专业实践要求高专业特色明显
助产学专业实践性、实用性要求高。根据国际助产士联盟对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要求,助产士应具备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产后保健、新生儿保健及公共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助产学、妇产科护理学、妇幼保健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是助产士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对助产士核心胜任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精神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中医护理学分科明显,更适合于普通的护士或具体科室的学习。本调查结果与国际助产士联盟的要求基本吻合,可为本科院校安排授课时数时提供依据。
3.3实习科室选择应更具针对性
助产学专业虽长期从属于护理专业,但其专业实践性、技术性要求更高,因此在选择实习科室时,更倾向于选择与助产工作联系紧密的科室,如产科、妇产科、儿科等,而外科、内科、其他科室可能因其与助产工作要求有较大区别。所以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这些科室没有产科、妇产科、儿科的实习必要性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本科院校在安排助产学专业学生各科室的实习时间长短上提供依据。
结语
目前我国助产学专业教育与国外相比,教育起点低,课程设置、规范化培训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计划性地发展助产学专业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只有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助产学专业教育,才能高效推进助产事业的发展。本研究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实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准确定位本科助产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吻合,能体现出专业特点,符合专业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科研能力也是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具备的能力,但在本研究中,选择《医学统计学》这一科研基础课的频数较少,反映出被调查对象的科研意识薄弱,需要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来临,国家急需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助产人才。通过应用型本科助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提升高素质本科助产人才的培养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助产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嘉琛.警惕“两孩时代”的助产士缺口[J].中国卫生人才,2014(6):14.
[2]郭桂芳,孙宏玉,朱秀.我国助产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