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摘 要: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和积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和评价鉴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设疑引思,合作探究,开阔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品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同时它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反复阅读和积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提高审美评价鉴赏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之以渔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上是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把握哪些方面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预习训练,强化指导预习过程。
1.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些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促使学生自觉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我在培养学生预习兴趣时的主要做法是:先向学生阐明预习的意义,同时结合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课前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设置问题,上课前检查预习情况,唤起学生对预习的愿望,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适时树立榜样,对预习得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多方面多渠道激励学生增强预习的信心。
例如:
2.教给预习方法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学习的初步,往往不知如何着手,这时教师就要对预习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指点。一般预习可分为五个步骤:看、查、读、摘、想。“看”就是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了解内容;“查”就是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词的解释;“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摘”就是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想”就是想一想课文的重点以及课后的思考题。这些,教师都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训练学生,让学生逐渐的熟悉,从而有法可依。
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故事》一课前,教师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找学生读生字,读故事片段,让学生或朗读、或讲解,或表演,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上课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自主合作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意识本是人的天性。“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这句话足以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做真正的学习主人。我就鼓励学生,踊跃发表独立的见解,大胆对课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我不仅组织讨论,而且适时地进行表扬,大多数学生都乐意质疑问难。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小培养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权威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孔明借箭》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用“借”呢?具体是怎样借的呢?通过一个“借”字,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学生提出“借”的疑问,引发整篇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思维碰撞
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解决疑难。对在学习小组之中未能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中提出,讨论解决,在阅读课上,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值得探讨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再次默读研究的兴趣,这时他们就会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思考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通过对课文的再次阅读,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钻研和探索精神。
例如:教师在《孔明借箭》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文中“借”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自己没有先借用一下,有人说是有借无还,有人说是骗曹操的箭。通过多人的交流,不断反思,思维在反复对比中碰撞出火花。
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促进立体思维发展
拓展性阅读是个体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关注的是学生的接触多方面材料。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阅读的促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的过程,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和创新,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但是探究性阅读不能仅限于课堂,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读书技能,陶冶学生性情。
例如:我根据教学实际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去阅读与语文课本配套的《语文同步阅读》和一些报刊杂志。教学《孔明借箭》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或者早读十分钟时间,或让学生诵读一些课外阅读中摘录的优美句段,或让学生分享课外阅读文章后的想法,或让学生讲讲是怎么学好这些文章的。把学生反馈回来的阅读情况加以总结,并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这样,在大量课外阅读过程中,养成了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让读书的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总之,语文教师要遵循现代化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创设情境为学生质疑、解疑、探索、创新提供一方舞台,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分析、去鉴别,用他们的心靈去领会感悟,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理解,这是提高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017年整理,《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姜成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中心小学.
[3]赵培香《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