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诚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与叶圣陶先生的“生本”思想是同质的。因此,研究“学生本位”思想对于今天的新课改有重要价值。本文将从“学生本位”思想的内涵及其实践要素出发,初步探究“学生本位”思想对于新课改以及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学生本位;新课改;语文教学实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233-02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在今天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还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研究叶圣陶的“生本”思想对语文教学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价值。
1.“学生本位”思想的实践要素分析
1.1 导学
《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导学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依赖性,让学生“动天君”,形成自学的能力,运用自己的心力去求知。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而不是灌注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之中“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1]。
1.2用教材“举一反三”
教材是例子,精要地讲,是”举一”,然后能迁移、触类旁通地阅读其他的书,是”反三”。了解教材中的篇章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教材而养成能力与习惯,阅读其他种种的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灵活运用教材,而不要死教教材。课本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明课本的层面,要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能在学生的意识、行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师的精讲、引导与启发,掌握阅读的共通规律,养成精读的能力,随之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中去;并且能把教材中所学的作为自己的积累,以便于日后的写作。
2.叶圣陶“生本”思想的应用价值
今天语文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发展,指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这都与叶圣陶的”生本”观是同质的、共通的。因此,叶圣陶的“生本”思想及其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于今天的课改和语文教学仍然具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2.1 发挥学生自我效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生本位是指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的本位出发,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在关注着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用导学的方法培养。导就是适时点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一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钱梦龙的”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导读法,在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蔡澄清的”点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自学;钟德赣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通过举一课(导读),带二课(仿读),反三课(自读)的教学推进过程,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对叶圣陶等教育家的思想及方法有所继承,也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有所创新。
2.2 教师要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传统思想下的”传道、授业、解惑”使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要从思想观念上完成教学主体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适时启发,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去探索,体会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做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成为智慧的启迪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去探索新知识。
2.3 做优秀的课堂管理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把握课堂节奏,要引导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要学会充分倾听学生,要洞察学生想法的由来,组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巧妙地通过抛出问题,对学生伺机进行启迪引导。学生能自己通过自己”动天君”做到的,教师都不应该包办,不应该侵占学生动脑筋的机会。在学生解决了基本的问题之后,教师要举一反三,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之下,学生由浅到深地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自学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激励学生展示自我,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教师要想搭好台、做优秀的管理者,还需要具备教学机智和广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2.4 发展学生个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情感上得到学生的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爱好、性格、能力等原因,对同样的文本或事件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而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往往讲究整齐划一,讲求段落大意、思想内容、作者背景,这种方式虽使学生在知识获得上处于统一水平,但也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能力,师生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而不应控制学生的思维”[2]。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大多数人读出的是朱自清对于父亲的爱,而上海的一名初中生却获得了不同的认识。她认为朱自清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原因在于她翻查了资料,朱自清在离开父亲的两年里没有给父亲写过一封信,父亲去世了,才写了这篇文章。这名初一的学生提出了在文学界都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说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与深度不一定比教师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
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并且评判标准要多样化。探究性的学习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与爱好,自由组织结合,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新课改中,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与选修课相结合,在扩展知识的同时提升探究的能力。如,学生对于唐诗兴趣浓厚,语文教师可以开设唐诗鉴赏的选修课程,并鼓励学生进行专题性的探讨。教师可以列出”李自诗歌中酒的意象”、“王维诗歌特色”等专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教师加以指导。最后评判的标准不能死板化,教师的评判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把握个体的差异性,以激励为主,从探究性学习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评判学生的学习。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
2.5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我们的固有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保持,我们有所惭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很多东西西化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所遗忘。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虽然在西化程度上可能要深于我们,但他们一直尊崇并保持着本国最深层的固有文化。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我们已经重新发现固有文化的价值,向固有文化回归。教育中宣扬固有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育素来是与文化相联系的,无疑,语文教育在这之中的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要努力使学生成为新公民,语文教育还不能独自担起此重任,还要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起来,共同培养。
因此,我们認为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具有指导价值,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0.
[2]魏本亚.对一道数学训练题的思考[J].数学通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