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 邢大海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从中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时代影响的,可以继承传播的,有利于当代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于下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微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学员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精华,丰富广大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设立的。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微课程;教学研究
了解和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手段,它在传承中华文明,吸纳文化精华,彰显民族精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上述重要意义,课题组制作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微课程,力求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德育教学,更好地帮助广大学员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精华,丰富广大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立德,致远明志,从我做起,积极投身于沈阳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中去,最终汇聚家庭、社区和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一、课程的设立意义和教学目标
传扬是一种教育,传扬美德实质是德育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高尚思想和良好行为的人。本课程萃取人们实际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选择归纳了与日常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的几大类传统美德,希望通过观看学习,能够有所触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光播撒在社会每个角落,这也是本门课程最大的教学意义所在。
结合具体知识点,本课程摘录对应的古今正反两个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故事,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图文并茂,加深学员对知识点和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厚度。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的录制由“主讲教师+电子白板”形式完成。课程讲授及录制采用“主讲教师+电子白板”的形式完成,后期制作中,涉及古文字拆解、说文解字、历史故事等内容可视情况添加动画或3D效果。
三、以传统五伦观为例对课程知识点的讲解
五伦也称五常,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即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五伦关系产生于西周初年按宗法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的社会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度,祖先崇拜、祭祀制度和婚姻制度。后经战国时期孟子、西汉的董仲舒、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对重要内容的革新演变延续至今。时至今日,虽然因为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传统五伦观的内涵有所变化,但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群臣之间有礼仪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的伦理观念仍然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伦理关系的准则,也是当今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微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通过列举《背影》、省亲、守孝三个例子,来描述“父子有亲”这种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自然形成的伦理关系,是血缘关系最紧密的家庭成员,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人类繁衍的关系,更是一种家庭主体的传承关系。父子关系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父慈。二是子孝。孝心,对孩子德行的养成是影响深远的。生活中什么事都可以等,唯独尽孝不能等,及时尽孝,抽出时间问候一下。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情不在,恐怕就晚了。在课程的展现形式上,通过播放电视散文《背影》片段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视听感受和心灵冲击,从而更好地理解父亲对儿女深刻细腻的爱,从平凡的事件中,能够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再举个传统五伦关系中朋友有信的教学实例。在五伦关系中,父子、君臣、夫妻、兄弟等关系追溯源都与宗法血缘和等级差序有关。现实生活中并不仅仅是这四种人际关系,还有一些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等级差序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古人都将其归为朋友的范畴。此知识点的讲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小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人在影响他,小孩在婴幼儿时期,父母的影响最大;上了私塾、小学之后,老师的作用最大;此后随著年龄的增长,朋友这一伦的影响会日渐加大。所以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重要。那么,朋友之间靠什么?朋友之间靠的是讲信用、诚实、重诺、不欺骗。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成语故事“一诺千金”来加深学生对朋友有信的理解。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后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在最后的课程小结中,需要强调的是,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他是我们礼教的核心,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群体纲纪。他反复强调不应规避政治的責任,放弃君臣一伦;不应脱离社会,不尽对朋友的义务;不应抛弃家庭,不尽父子、兄弟、夫妇应尽之道。这种注重社会团体生活,维系家庭、朋友、君臣间的正常关系,是发展人性,稳定社会的健康思想,有其道德上、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当“五伦”发展到“三纲”时,倡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便出现了单向性、绝对化的偏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愚孝”观念、女子奉行“三从四德”的“男尊女卑”思想充斥于中国古代历史之中。可以说,他又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要引导学生从检讨这旧的传统观念里,去发现最新的近代精神,在传统五伦观这座基石上,送旧迎新、取古人之精华、弃古人之糟粕,重新建立起新人生、新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才是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