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强
常宝华生于1930年。那年头,靠卖艺糊口的常家生活十分艰辛。他比几位哥哥幸运,上了一年学。8岁那年,父亲常连安让他弃学学艺。正赶上老人过生日,他不下跪不磕头,叫着:“我想读书,我要上学!”父亲一个大耳刮子扇了过去,然后去厨房拎出空面口袋让常宝华看:“老四,咱得吃饭,难不成让你姐姐妹妹去挣钱养家糊口?”
那时的社会对他们多的是刻薄,还有冷眼和侮辱。少年时期的卖艺生涯在常宝华的记忆里大多混沌了,但有一件事他始终记忆犹新:他和三哥在一个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里给一个军阀的姨太太演出。姨太太躺在内屋抽着大烟,门上挂着竹帘。小哥俩对着帘子说相声,说得汗湿长衫。说完姨太太嘻嘻一笑,却只从竹帘后迸出一个字:“滚!”小哥俩饿着肚子含泪逃出深宅。
“常氏相声”的奠基人常连安是京剧科班出身,后来嗓子坏了唱不了戏,就靠变戏法、说相声,在张家口、天津一带卖艺谋生。1932年,常连安让自己的大儿子常宝堃拜在名艺人张寿臣名下。两年后,他自己又作为张寿臣的“代拉师弟”,拜在已故艺人焦德海的名下,正式进入相声界。
1939年,常连安在北京创立了当时著名的相声演出场所—启明茶社。茶社荟萃了当时北京相声界的骨干艺人,其中最为夺目的就是常家这一窝“蘑菇”:常连安艺名“老蘑菇”,当时他四个说相声的儿子依次是:“小蘑菇”常宝堃、“二蘑菇”常宝霖、“三蘑菇”常宝霆,“四蘑菇”就是常宝华。
关于常家人的艺名为什么叫“蘑菇”,众说不一。一日,在漫画大师、民俗专家李滨声老师家做客聊天,李老为我揭开了谜底:常连安早年在张家口地区卖艺,张家口盛产蘑菇,后来就有艺人称常连安为“老蘑菇”了。
20世纪90年代,我常常拜会常宝华老爷子。那时老爷子退休在家。常老说,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老百姓得到欢笑、享受欢笑。“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医疗领域就研究出了‘笑疗’,据说效果很好。一辈子能给大伙带来无数的笑声,我很欣慰。我就是为相声而生的。”
常宝华从事相聲事业80年,艺术上炉火纯青,说学逗唱样样俱佳,是名副其实的相声界“大腕儿”。
20世纪50年代初,常宝华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他和马三立可谓亲如父子。马老住在天津,常宝华时不时地就去天津看望他,对他关心备至。有时太忙,他就托人买些补品带去天津。马三立曾对他说:“有这份心就行了,花钱干吗?我啥也不缺,你净瞎花钱。那次让人带的东西里还有减肥茶,这不是气我吗?我还减肥?(再减肥)你还找得见我吗?哪儿的事儿呀!”玩笑归玩笑,老爷子对这个徒弟还是十分满意的。
那年马老走了,常老十分伤感。我劝慰他,他摆摆手说:“人必要老,老了必要死。这叫生态平衡,新陈代谢,大可不必紧张。但也不能坐吃等死。要把握住自己,根据身体状况,能演就上台演,演不了就继续创作,创作不了就手把手地教,教不了了就把关提意见——这就叫老有所用。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保持旺盛精力,达到心态平衡,活得潇洒自在、随心所欲。”但他说,这“欲”又要有“度”,“做什么都不可过度。人老心不老,坚持体育锻炼,或晨跑,或打球,或练太极拳,或冬泳,或扭大秧歌……尽可随其所好,怎么称心怎么来。但人老了,生理上毕竟发生了变化,所以要悠着点,量力而行。前几年,一位老人数九寒天坚持冬泳,有一天他身体不适,还是游了,结果发生了意外,下去就没上来。大家要吸取教训”。
休闲时,常老最爱看电视,看电视最爱看体育节目。原来最爱看足球比赛,但后来不怎么看了,生不了那气。后来爱看什么体育节目呢?花样游泳。他的孙女常思是中国花样游泳队的主力,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获得了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银牌,这可把常老爷子高兴坏了。他对孙女说:“我谢谢你,你为我们国家争光了!”
(摘自《北京日报》2018年9月11日,若子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