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日语翻译能力培养

2019-09-10 07:22王雪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校

王雪

摘要:面临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语翻译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供给侧改革应用于翻译教学领域,高校积极适应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切实解决日语翻译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本稿主要针对日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供给侧”式改革建议,并说明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日语翻译;高校;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86-03

在高校日语专业中,日语口笔译课程,就性质来说属于学科技术基础课程。口笔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必要的翻译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口笔译课程最终要求学生具备翻译实践能力。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翻译基础理论进行知识性介绍,并系统讲解日汉汉日翻译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通过翻译技巧练习、翻译知识的储备,使学生具有将各种语体原文转换成译文的实践能力,培养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日语翻译人才。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从事包括翻译在内的与日本国家相关的具体工作。现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如何通过“供给侧”式改革使翻译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什么是高校翻译教学的“供给侧”式改革

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之前的日语翻译教学一直在进行需求侧改革,造成学生毕业后未能良好地掌握日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无法用于日语口笔译工作等,因而出现了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与需求的矛盾。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要转变到供给侧上来。日语翻译教学的“供给侧”式改革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教育资源输出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教研室课程相关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其结果是教师对翻译课程内容较透彻,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高校日语翻译教学需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与地方和社会对外交流紧密结合,建立与地方文化和经济、地方产业结合的日语翻译课程,培养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

2 翻译教学中“供给侧”式改革策略

2.1 中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融入日语翻译教学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保证,是创建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动力,是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源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为了更好地将中国和中国形象推向全世界,对优秀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特别是小语种翻译人才。日语翻译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如果学生仅限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而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翻译能力,就很难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甚至会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歧义,从而阻碍交际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不良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翻译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中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中包涵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内容,同样,语言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两者不可分割。让学生通过认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内涵,更好地实现对本国语言的认知和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

日语翻译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增多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翻译内容,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应当具备较强的日语语言能力,扎实的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外,还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日本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摩擦。由于翻译过程一定会受到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将我国传统文化和跨文化融入翻译理论、方法、技巧,进行翻译训练。例如: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可以以词汇翻译为例,着重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翻译时的文化对等意义。把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分析,让学生注意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差导而引起的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以场景片段为翻译素材,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中日两国文化认知的不同带来的某些词汇使用频率的差异。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了解日本青年人的语言使用特点和新语、流行语。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感知文化,提高日语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各类知识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结合日语专业特点,推进适合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进行不同主题(政治、经济、旅游、历史文化等)的翻译实践,既可以锻炼语言翻译和表达的能力,又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学生也可以通过优质资源了解日语翻译人才的现状、市场需求和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逐步实现“日语翻译+专业”的转型。另外,可以了解市場空白,积极开拓新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求的日语翻译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其次,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设合作平台和基地。这样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校日语翻译实践教学也有可施展的空间,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到企业进行翻译实践,能够深入生活,真实体验翻译的操作流程、工作内容、注意事项等,积累翻译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翻译实践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翻译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企业而言,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招聘。对高校而言,既能提高日语翻译人才的质量,又能向企业输送大量毕业生。

再次,结合地方经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日语翻译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日语翻译教学要凭借供给侧改革的东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翻译课程。一方面把地方经济、产业、文化、历史的日译融入到日语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翻译视野,让学生了解地方经济、文化、历史,锻炼学生的日语翻译技能、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的学生只会翻译课本上的内容的局限。由于教材内容与地方经济、文化、产业等脱离,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不能胜任和完成地方企业的工作任务。

2.3 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

日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效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日语教师既要有精湛的学科内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非学科知识或学科外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针对当前高校日语专业师资队伍不健全的情况,高校要大力关注和重视。通过引进高层次的海外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引入新鲜血液,改善现有师资队伍情况,提出新思路、新想法,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引进企业的主管、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动向。

为日语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交流、深造的机会。让日语教师到高校或机构中接受培训、研修和学习,或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报告会。到相关企业中锻炼,了解企业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与时俱进。鼓励教师读博、留学、国内外访学,学习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更好地服务本校的专业建设。提倡教师跨专业学习“外语+其它专业”,构建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教师队伍。另外,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高校日语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3 “供给侧”式改革对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意义

日语翻译教学对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日语翻译人才的质量。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合作与往来。日语专业学生必然要在中日合作之间使用日语,而且会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术语,这就要求高校日语专业要培养具备日语翻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且要有国际化视野和非学科专业知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日语翻译能力是一种日语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是以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进行语言和思维转换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在企业中进行翻译实践锻炼,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下,高校日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转变,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但是质量上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日语翻译教学的“供给侧”式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优化高校日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进优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产生。另外,目前高校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要形成严重的脱离,导致翻译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发生比例失衡,也就是说,日语翻译人才不能满足行业需求,行业需要的日语翻译人才大量缺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将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积极地探索和构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的日语翻译人才,使得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达到平衡,促进高校日语翻译教育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日语翻译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切实可行的,对于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供给侧改革也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尽快解决高校翻译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尽早实现高校翻译教学转型,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D].北京语言大学,2013.

[2] 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3] 冷锦英.供給侧改革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翻译课堂教学的探究[J].才智,2018(18):81.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高校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