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华 赵璐月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失的就业表现,从国家、社会、个人学校层面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集中体现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未来发展,也与我国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直接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要将当下所提倡的时代价值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养成、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过程之中,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同时,培养可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及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又被称为“关键能力”,是能够适应从业者的职业岗位变化并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软实力”,主要涵盖基本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三个部分。基本核心能力包括学习力、自控力、协作力、沟通力等能力;拓展核心能力主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能力;延伸核心能力包括团队领导力、心理承受力、适应能力、礼仪训练等能力。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带来的观念改变,让大学生们不再追求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一份工作一辈子”的工作模式,赋予他们更多选择的勇气。产业技术不断更新带来的行业结构不断调整,又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更多机会,促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从单一型、稳定型向多元型、多变型转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可能要经历多个不同的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职业的多变性带来的是挑战,也是对职业核心能力更高的要求。在最新的毕业生追踪和调研中发现,许多大公司雇用人才的留用标准更加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友好沟通能力、职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拥有爱国敬业、严谨求实、勤劳奋发、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等职业素质和个人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不谋而合。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缺失的就业表现
就业市场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試金石,以就业为导向反观大学毕业生的职场表现,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缺失、吃苦耐劳精神薄弱。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宁可在一线城市中做“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响应国家号召到二三线城市或西部地区寻求职位或服务;宁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当前台,也不愿意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当骨干。大学生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预期和偏执的就业观念,与自身的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胜任力断层,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脱节,不仅造成就业的区域不平衡、行业的不平衡,也加剧了就业的严峻形势。
2、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河北新闻网记者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一年以内,有40%的人会选择跳槽,毕业两年内,会增加到50%,毕业三年内到达60%。也就是说,有近2/3的毕业生三年内会至少跳槽一次。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这种离职率高、稳定性差的问题,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岗位责任感以及就业稳定性的关注。有些大学生由于就职单位与想象中不符或是对工资待遇不满而离职;有些则因为工作辛苦、不认同企业文化而离职。对于企业来说,有能力、信得过、留得住的员工越来越难找了。
3、诚信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求职者的诚信意识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一项素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也把诚信当成自己的处世原则。但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大高就业期望值出现对立时,一旦遇到低成本获益大的诱惑时,大学生往往经受不住考验,原则性降低,把功利主义摆在前面。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为了在求职竞争中更有优势,不惜伪造假的材料、证书等来丰富自己的履历以赢得工作机会。还有的大学生存在随意毁约、违约的行为,这些不当行为不仅给用人单位造成负面影响,更拉低了企业或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评价,影响了学校的荣誉。
4、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协作意识弱化。在笔者开展的一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调查中,有41.98%的学生认为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变换中,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至关重要。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增加了谋职就业的难度。当今高校的教育内容中对于心理素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指导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没有人天生就具有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和灵活的人际交往技巧,都是经过后天的教育、接受系统的训练,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后慢慢具有的。
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核心职业能提升的对策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个人行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和发展就是社会行为、国家行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要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根植于国家发展,以国家精神引领个人发展。
1、从“国家需求、社会责任”出发,培养家国情怀。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家担任学生就业导师,进校讲授求职创业课程;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熟悉工作流程,活化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重视社会实践项目。以“三下乡”、“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等项目为抓手,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服务,通过服务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进一步加强就业宣传教育。创新就业宣传的方式,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校报、广播、校园网、官方微信等渠道,大力宣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加强不同行业的就业典型事迹宣介,帮助大学生了解政策,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出发,培养职业道德。一方面注意专业课和思政课结合。思政课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会现状,专业课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二者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且可以让崭新的思想和正確的观念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习惯和生活中,转变学生的职业观。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利用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加强沟通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职业不仅是一个人实现自我抱负、人生理想与价值的途径,更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利于不败之地。
3、从“诚实守信、知行合一”出发,沾溉个人品德。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高校要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各类考试、履约践诺、实习实践、遵规守纪等大学生活方方面面,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和失信惩处机制,把诚信当成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的首关,引导学生学习上讲诚信,生活中讲自律,工作中讲忠诚,做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优秀大学生。
4、从“友善待人、真诚沟通”出发,培育协作精神。友善包容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是职场致胜的法宝。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心和友善意识,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要给予日常的支持。首先要鼓励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理解关心他人,推己及人,多为他人考虑,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不要恐惧、回避与人交流,要敢于主动与他人接触;其次,要注意学习必备的社交礼仪和知识技巧,生活和工作中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彰显礼仪,如何接打电话,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汇报工作,如何真诚沟通,这些都需要有礼有节,把握好尺度,这些都需要老师通过相关的礼仪课程或专题培训,帮学生掌握并自觉应用。当然,友善待人,真诚沟通,本身就是最好的礼仪,就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蔡婧,邓水平,陈华平.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育方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8,(03):154-156.
[3]刘荣荣,王敬照.河北:毕业一年内有40%的人跳槽企业抱怨员工留不住[EB/OL]. [2015-04-13].http://hebei. hebnews.cn/2015-04/13/content_4694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