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研究综述

2019-09-10 09:25周晨慧
学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契合述评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二者得以契合具体方面,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契合;述评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学派的契合

(一)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代表,对于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学术界已经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如白楠说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注重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也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也都建构了自己的历史哲学。”窦宗仪则认为除了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在西方哲学系统中没有一个与儒家思维更为一致的。又如北京大学的杜维明教授认为儒家讲“‘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就是要由人来塑造、人来创造”。表明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人”的力量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共通之处。陈强和刘兴均则从儒家的政治文化主张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提倡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传统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强调集体主义,在这一方面二者具有共通性。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结合的研究,两者都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之中,所以在研究时首先要回归经典,去除思维定式,笔者认为传统儒学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上是相一致的。对待二者关系,重要的是看到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必须在同和异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其真谛。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契合

(一)“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精神都是为了经世致用,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理想方面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毛泽东曾指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中国传统大同社会思想中提到的耕者有其田、和而不同,都与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以后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而全面的王国有着相似之处,另外,传统大同思想提倡天下为公,也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所支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度。

(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历经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以民贵君轻为代表。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王科永认为,二者的相似性在于都关注人的能力和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能动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对人类的高度关注,中国哲学历来侧重于人本主义。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正如任培秦所说“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本位,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是最大利益化。这无疑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群体本位、看重集体利益的思想不谋而合。”

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哲学思想的契合

(一)中国朴素辩证辩证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存在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存在契合的相通之处。南京大学的斯洪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质变是源于量变的累积。在老子思想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论述,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同时还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认为‘道’是向相反方向运动转化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盛与衰的构成。”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通过直观地认识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中,指出任何事物都与其对立面的存在统一和斗争的关系。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性认识

在漫长的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了重实践的文化传统,表现在中国古代对“知行”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方海茹和赵忠祥指出,朱熹主张的“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明朝王阳明主张的“学”必须见于“行”,以及明清时期王夫之“行可兼知,知不可以兼行”等观点,将知统一于行,从而坚持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行统一观,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人亦是用马克思主义之知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行更好的证明了二者的一致性。

笔者认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取精去糟,求同存异,在高度的民族自信的基础上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参考文献:

[1]白楠.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3]杜维明.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交流对话[J].学术月刊,2013(08):35-41.

[4]陈强,刘兴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辨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1):24-3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蓝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报,2018(01):82-86.

[7]王科永.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04):100-101.

[8]任培秦.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75-181.

[9]斯洪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13(07):75-77.

[10]方海茹,赵忠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作者簡介:周晨慧(1993.8-),安徽合肥人,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契合述评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