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茹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上有很深远的影响。而生活化元素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是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德育教育是很难“落地生根”的。基于此,探索生活化德育途径是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本文也立足于此,提出了生活化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以期使德育教育达到最好的渗透效果,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 德育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从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德育教育的“概念化”教学现象严重,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实际,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培养其精神品质为落脚点,德育教育效果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德育教学朝着更生活化的方向迈进。
一、教学形式生活化,构建生活化气息的德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理論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本就存在困难,如果这时课堂教学形式还是采取单一的说教方式,会严重影响德育教学效果,长久下去对学生的发展也极为不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德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将抽象的德育知识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使他们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采访调查、课堂游戏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中,以更具生活气息的教学形式,转化生活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进而顺利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以“正确的行为规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实例,如:同学小强因车祸事故导致右腿行动不便,有些同学经常在私下嘲笑他,还给他起外号“瘸子强”。而小强每天都生活在同学们的嘲笑和指指点点中,久而久之,他变得沉默寡言,也变得越来越自卑,不愿与人交谈,更产生了退学的想法。教师将该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与他们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很强,给学生带来的思考也更直观。再加上教师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逐步给学生渗透“平等、尊重他人、不能歧视他人和不要随便给别人起外号”的理念,不然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而这给一个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将会是持续性的。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达到规范其文明行为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提升德育教育成效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也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对此,教师要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挖掘学生课上、课下活动中存在的、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德育教育资源。同时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转化,借以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形式,将其运用到德育教育的课堂中,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
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妈妈做家务”的内容直接“嫁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以开展家务活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父母做家务,让他们切实体会做家务的辛苦,也体会父母在工作之余兼顾家庭的不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孝敬父母的意识和美德,并身体力行,将其内化为自身自发的一种行为,将“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教育落实到实处。
三、创建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强德育教育
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而教师也不能将课堂教学仅局限于教室这一四方的活动场地中,要以适当的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出去”,在更广阔的空间学习知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也让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以“乐于助人”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在课下搜集有关乐于助人的故事,可以是身边同学、朋友,也可以是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事情。然后,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实践感受。相比之下,这种实践形式的德育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同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大大提升,学生们更愿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习,他们对德育学习的感受也会更深刻,而这也是教师们最终所期望的德育教育效果。
结语
总之,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理念是经大量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得出的最终理论。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推进课堂教学进度,也有利于深化德育教育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鉴于此,教师在德育教育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充分贯彻到德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逐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晓玲.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20(04):54-55.
[2]李华.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129.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东县吉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