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
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对学生的“量感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量感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量感,简而言之,是对量的感受,包括对物体的大小、轻重、时间、速度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已有知识,培养学生单位量感
由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没有直接讲“量与计量”的篇幅,而涉及“量与计量”的知识是“人民币、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内容,所占的比例在教材中也不超过10%。但是,其他内容领域也会涵盖“量”的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当中注重量感,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这也是“量感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除法》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现在有很多苹果,多于10个,少于30个。如果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够得到与人数相同的苹果。请问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几个小朋友?”
我首先对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苹果最少是1( )个,最多是2( )个,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把对数学问题转换为数学符号,让学生对数量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之后我给学生构建了数量关系的模型——每份数/总数=份数的概念,我让学生自己先算一算。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也会提升自己的量感。
二、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量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数量的感知和认识。
由于“量”的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的形成阶段,因此对“量”的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实践的环节,让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知物体的重量或体积。
三、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建构量感
除了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量感”也大有可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而生活中有很多跟“量”有关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知“量”。
例如,在讲授《厘米和米》这一课时,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首先,我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是一厘米的物体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生有的说“橡皮的厚度”,有的學生说“瓜子”的长度,我让学生用尺子量了一下大拇指指甲的长度,刚好是一厘米。这样他们对厘米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带学生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步子,感受一米的长度。我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这样会帮助学生逐步建构量感。
四、结语
总而言之,量感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估算能力和感知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学会运用体验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