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敏
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高质量的识字教学对于学生较好的培养语言习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实际的识字教学情况来看,不少学生会在识字学习中产生识字回生现象,即学生对学过的字不能完全的掌握,出现遗忘现象,导致对这些生字词产生陌生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生的识字学习,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的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的探索解决识字回生现象的有效策略,进一步的提升识字教学的效能和质量,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将分三点就应对识字回生现象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识字回生现象;应对策略;探索
“识字回生”现象是指学生对曾经识记过的生字词感到陌生甚至遗忘的现象,该现象已经成为识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着学生在课堂识字学习的效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重视起识字回生现象,并积极的探索应对识字回生现象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识字学习,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多元教法运用,深化初印象
传统的单一式的识字教学方法,使得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识字课堂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度不够高,识字中更多的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进行记忆,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学生识字记字的效果打了折扣,也非常容易产生识字回生现象,需要语文教师积极的优化课堂的教法使用,合理的采用多元化、丰富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识字教学,有效的深化学生对“字”的初印象。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积极的采用活动化教学法,来让课堂的识字教学变得有趣又生动,有效的带动学生的识字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开展“猜字游戏”或者“猜字小竞赛”活动,像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谜语:月亮和太阳成为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猜一个组合字),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对“明”字有了较好的认识。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合理的借助多媒体形象具体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更想学字,学得更有趣。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通过微课、多媒体图片、PPT幻燈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字、生词,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应,来提升对相关生字词的认知,加深他们的第一印象,如在学习“上”“下”“大”“小”时,语文教师不妨为这些字词配置良好的背景,让学生在唯美的背景展示中激发学习的乐趣,高质量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全面的减少识字回生现象的出现。
二、高频系统回顾,保证常见面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对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进行了阐述,我们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这一科学规律,积极的带领学生进行高频率的系统复习,确保学生和生字常见面,这样才不会显得陌生,从而大幅度的减少遗忘现象的存在。而在复习中,教师也要讲求“规律”,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同音字、近形字进行归类后统一复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如可以将“小”、“笑”、“校”、“效”、“消”等同音字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一并进行复习,也可以将“日”、“旧”、“吕”、“品”、“田”等近形字进行细致有效的分类,让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回顾,还可以点带面让小学生通过对一个字的回顾,进一步的引申到对和该字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字词的回顾,扩大学生复习的范围,如当对“木”字进行回顾时,引申和拓展到对“桥”、“林”、“本”“树”等字的复习,从而让有效的复习和归纳方法,不断的提升学生回顾复习的效能和质量,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这些生字词的认知和理解,有效的减少识字回生现象的发展,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进行运用,促进再认识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较好的来应用汉语言,而要想减少学生识字回生现象,也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运用,只有在熟练的运用中才能较好的进行识记,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字词的再认识。例如,在学习了“日”这个字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如可以造词:日语、日月、日光、日子、日本等,还可以拓展为句子,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我跟爸爸妈妈去日本旅游了;日光炽热的烧烤着大地等等,让学生将这些字词句有机的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在一定的语境下去有效的应用,自然可以减少识字回生现象的产生,助力学生高质量的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全面的重视起广泛存在的识字回生现象,积极的联合优秀的语文教师一起就应对识字回生现象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具体的识字教学过程中多元教法运用,深化初印象;高频系统回顾,保证常见面;积极进行运用,促进再认识,真正的把握识字教学的基本规律,有效的减少学生识字回生现象的发生,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开展识字学习,为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巩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璇.小学生“识字回生”的原因分析与教学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02):43-47.
[2]朱芸.小学低段学生识字“回生率”调查报告[D].赣南师范学院,2015.
[3]李爽,王安全.小学低年级识字回生现象及解决路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2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