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风雅

2019-09-10 05:44吴迪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雨花台风雅高雅

吴迪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俗,相对于神圣的境界,它指人间或尘世;相对于高尚的境界,它指平凡或平庸;相对于高雅的境界,它指流俗或庸俗。但换一种思维,世俗还指接地气,有烟火气,算得上是一种别样的精彩或生活的妩媚。在世俗的维度里,也许神圣不过是一种虚幻,高尚的外衣下也许掩藏着虚伪,高雅可能意味着距离。

在生活的万花筒中,你如何看待“高雅”(“神圣”“高尚”)与“世俗”?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联想、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读苏东坡,并不觉晦涩难懂,反而觉得简单深刻。因为根植生活,所以简单通俗;因为感情深刻,所以高尚风雅。这让我想到“非世俗无以至高雅”,世俗完全可以与高雅完美结合,乃至相互融通。在案牍劳形之外,再来一点雅人情致,这便是真正的风雅。

杜甫有“诗圣”称号,大概就在于此。因为他有一双洞察世俗的眼,一颗体察世俗的心。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真切生活体验,才能心有苍生,道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因为将满腹才情融入世俗,才成就杜甫之“圣”。比起李白的“琴棋书画诗酒花”,我更爱杜甫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撑起了苏东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身贬蛮荒之乡,过着迁谪生活,不管多么不堪或困窘,苏东坡总是不改乐观旷达的性格,写出境界高妙、文采风流的作品。剥落世俗的外表,苏东坡的生活非常丰富,诗词文章不在话下。他结识了不少世俗朋友,“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连小孩子都喜欢与他交往;他还能书擅画,懂得饮茶,喜歡美食,善于烹饪……

心有所托,才能从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暂时脱身,留一点转身的余地。

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情节让人感叹,说的是杜慎卿几个人游金陵雨花台见到的情景,其中写道:“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这是令人感慨的风雅。无论是多么不济的时代,出一两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都不稀奇。可是,这“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风雅,却不是哪里都见得到的。

所以,真正的风雅,定然体现在平头百姓口中和日用伦常里面,这样的风雅才更为生动鲜活。

缺乏风雅的时代,是一个鄙俗粗劣的时代,也是文化和情趣消退的时代。在世俗中保持一份高雅的情操,舍弃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向着心之所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即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境界。

风雅一词,在各行各业都应如此。但世人多数把金钱、地位、名利等背负在身,将风雅变得庸俗,并沾沾自喜,浑然不觉,以至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若不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能在闲暇之余,想“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那样的世俗生活,该多么美好!

[点评]

作者从苏轼作品简单深刻的特点说起,引出话题“真正的风雅”,接下来谈及自己对杜甫“诗圣”称号的感悟与理解,再回到苏轼作品上来,谈到“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撑起了苏东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这一观点,表明“真正的风雅”与世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后半部分,引述《儒林外史》中的情节,得出“真正的风雅,定然体现在平头百姓口中和日用伦常里面,这样的风雅才更为生动鲜活”的推论,使文章内容上更深入一层。文末紧扣上述情节作结,得出“在世俗生活中保留一点雅趣,才是真正的风雅”的基本结论。行文思路灵活而不散漫,逻辑严密又层层递进,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又能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雨花台风雅高雅
常宴铭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沪港通”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吗?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风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