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明
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向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认知,分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紧贴这一中心,从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供参考。
一、存在的相关问题
1.阅读文本比较过时
阅读文本一定要与时俱进。假如阅读文本太过陈旧,文字内容很容易不符合现实,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进一步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苏教版六年级《十六岁前的回忆》一文,整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以父亲为核心线索,可是行文至最后并未交代这位父亲到底是谁,在文章后面设计的相关问题中却进一步提问:“如果李大钊在你的面前,你有哪些想说的?”文中的事情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十分遥远,再加上文章未详细介绍对应的背景,导致学生不易理解。
2.教师对文本问题的解说太过公式化
语文教师应该在讲堂上为学生们提供大量可发挥的空间,不要着急公布准确答案,而应该思考学生是否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但如今很多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对问题的解说太过公式化,显得比较呆板,课外延伸这一部分没有做好。
3.教师提问方式太过单一化
教师的提问太过单一化,基础问题离不开“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文章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等。不变的提问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被限制。
二、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材的编辑者以及学校、教师、家长要开展协同配合。
1.让阅读文本进一步生活化
基于新课标的变革,教材的设置应该与现代意识相符,更应该具有生活化。但是如今教材里面的阅读文本大多数是文学性作品,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久而久之,根本不能实现课程培养的终极目标。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文本应该与实际相符,尽量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们开始思考、形成共鸣,提升学习主动性。
2.设置多类型的问题
无意性以及情绪性是在小学生中出现较多的两类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设置比较有趣、轻松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新奇的问题来调动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将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特征结合起来,语言要生动、形象、亲切。
比如在《小儿垂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路人借问遥招手”中,招手的到底是小孩还是路人?经过问题指引学生理解文章、处理问题。针对小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教师开展分组学习,一起讨论,可让学生们对阅读进一步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养成他们思维活跃、擅长思考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展现情境化问题
课外阅读的魅力之一在于,有些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美好,一定要经过读者的充分想象来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勾画出美景,让阅读进一步充满情感化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比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这一课程的动画,让学生走入文章的情境中,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分角色的配音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长时间的情感熏陶,有利于学生扩展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将学生的现实学习能力结合起来,然后选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创建准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推进综合素质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