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章
工业无人机领域正逐渐步入规范,各方资本与力量的涌入让市场洗牌加剧,已经在消费无人机上攒足实力的巨头动作频频,部分目光敏锐的中小型企业则将竞争突破口放在诸多细分项上,争做“单项冠军”。
一般而言,工业无人机的市场方向偏于两个选择,一来被视为无人驾驶航空器,力争未来替代有人航空器;二来化身可飞行的智能终端,在各个行业领域发挥作用。前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后者则已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与独到发展模式。
已从“玩具”到“工具”
已经连续举办多届的纽约无人机电影节影响力日增,电影节创始人兰迪·斯科特·斯莱文曾这样表达无人机对电影艺术的加持作用:“以前没有人看过火山内部的样子,可是无人机已经去过那些地方了……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东西。”
不知不觉,从源起到发展,无人机已诞生超过百年时光,技术发展也跨越了多个层级、经历了数次迭代,从“玩具”到“工具”,或可较为清晰地表述出人们对无人机的认知变化。著名的《连线》杂志展望过无人机的诱人未来,“你可能正用你的无人机(或者是想要一架无人机)来拍摄史诗般的度假照片和超浪漫的婚礼视频。但你对无人机的想象力千万不要仅限于此。毫不夸张地说,就像自动驾驶汽车能从根本上重塑城市的运作方式一样,无人机也具有颠覆性的潜力。它们会改变人和货物运输的方式;它们会消除一些工作,创造一些工作,颠覆我们对距离的看法;它们可以把互联网带给那些不能上网的人,把食物和药品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向人们发出预警;甚至,无人机还能激发出一种新的体育项目……在一个无人机充斥天空的世界里,将会产生一些我们预想不到的事情。”
实际上,无论被归结为消费级还是工业级,无人机都已经在人类无法到达或不能及时、有效执行某些操作事宜的地方,证实了自己的价值,并一直试图助力大量的行业深入突破以往停滞不前或堪为落后的领域。
受益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实现,最近十年,消费级无人机经历了从火热兴起到红利迅速耗尽、市场骤然转为冷淡的尴尬境遇,这也引发了业界的及时反省与转向:消费级无人机退潮,工业级无人机涌现出更多机遇。即便当前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份额仍超过工业级无人机,但后者潜在市场需求更为旺盛,超越已显颓势的前者是早晚的事情。
雖然消费级无人机一般体积较小、重量较轻、飞行高度低,多搭载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主要满足娱乐需求为主,但其也不是一架会飞的高级摄像机那样简单,仅从无人机的大小和构型来区别其是否为消费级还是工业级着实不那么严谨,业界更趋于从用户群体、工业标准、适航要求、功能性能乃至政策适应性等数个方面区分两者。
应用广阔更显潜力无限
企业对工业级无人机的布局与应用早有成功先例。2015年末,消费级无人机领域领跑者大疆创新推出首款农业植保无人机MG-1进军农业领域,一年多后,大疆创新又正式推出首款面向工业客户的工业级无人机,主攻电力巡线、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者方面,霍尼韦尔公司使用英特尔公司的Falcon 8+工业无人机对公用事业、能源、基础设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行业开展服务;通用电气公司利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进入一系列工程现场,进行自动和优化工业资产检测作业。行业角度来看,航拍、农林植保、安防与电力巡检占据工业级无人机市场的可观比例,但检灾、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城市规划等方面对工业级无人机的需求日渐增长。随着技术突破的不断深入,工业级无人机可参与的领域持续增加。
2015年被称为“无人机元年”,技术趋于成熟、成本持续降低,应用多元拓展。2018年12月,国内首家以民用无人机全产业链为主业的公众公司易瓦特成功登陆新三板,易瓦特董事长赵国成认为工业级无人机实现发展必须考虑跨领域的定制化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易瓦特不仅出售给客户无人机,还要不断开发用户潜能。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发现新商机,同时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我们不只是一家卖无人机的公司,而是提供一整套无人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甚至帮客户延伸无人机的商业价值,帮客户赚钱。跟着客户转,不断挖掘用户潜能,从无人机驾校培训,派遣无人机操作手到无人机的运输以及存放等问题,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商机,同时创造客户价值。”
易瓦特的成功折射出工业级无人机企业的前行路径: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级服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工业级无人机可渗入的应用场景无比广阔,但并非所有客户都有心采用可带来高效率、高价值的无人机服务。也就是说,工业无人机领域处于“需求滞后”时期,将有一个从技术高速发展到需求高速发展的转换期,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各行业对无人机提高认知,才能让工业级无人机更好地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其中的利器。据此,悲观者认为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仍处初级阶段,部分行业对其认知有限,销售人员培育客户要花费更多心力,有些行业甚至并没有无人机的应用案例,持冷漠态度;乐观者则表示这才是市场蓝海的绝佳表现,并且随着采用工业级无人机的用户不断增长,它们对自身需求不断梳理、明确,工业级无人机的机型、性能与可执行任务的方向更加细化与明确,企业可顺势厘清自身优势,更有针对性的开拓市场以避免恶性竞争。正如赵国成所坚信的,工业级无人机产业尤为呼唤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的诞生,“定制化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随着工业无人机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的增长,工业无人机整条产业链上都充满机会,但最终能生存下来的,必然是找准自己定位,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莫被技术瓶颈拽住机翼
在工业级无人机的众多应用场景里,物流是被广为看好并推进相对有力的一个,乃至于工业级无人机被视为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绝佳手段,将成为“现代物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助力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上冰岛也部分实现了无人机配送这令人欢呼的场景。但人们的期待值不止于此,5年前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曾承诺在2019年实现无人机上门送货,此时他的食言就显得颇为失落。这也凸显了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一大软肋,技术瓶颈终究还是拽住了发展的机翼,毫不夸张地说,技术问题卡住了工业级无人机一半以上的应用场景的有效拓展,在电池容量、续航距离、载荷载重等方面,企业和研发者还有很多难题需要逐一攻克。
产业热度高、市场规模大、行业巨头诞生、硬件和软件均与国外同行无代差甚至有所领先,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无人机大国。2017年初,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承认无人机的农机属性,并表示将扩大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允许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无人机补贴试点。这是工业级无人机在国内行业应用前景火热的一个缩影。但当工业级无人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个生产活动中发挥积极效应的同时,其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暴露,有质量问题的无人机产品带来的危害远超一般生产工具,并且从国家到地方,对无人机的监管细则有滞后之忧。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工业级无人机的生产、上牌、年检、航线、服务、保险等问题应得到到较为完善的规范,方才有助行业有序发展,今年2月民航局发布的《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暂行)》,遵循“促进发展、先试先行、分类管理”的原则,鼓励并有序推进典型的运行环境和情景下的试点和示范运行,探索规范安全风险较高的无人机运行,对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发展探索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