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薇
摘 要: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如何让课堂变得高效而有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仅仅要用心研读教科书,还要在讲述上下功夫,更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
关键字:教学方法、高效、教科书、讲述、诱导、发现问题
中学历史知识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纷繁庞杂,记忆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常常反映:“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宝贵的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历史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其学习方法也必须是科学的。教师不仅要提升自我素质、业务水平,还要在课堂上多下心血,更要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让凝固、枯燥、繁杂的历史变得亲切、生动、平易。
一、用心研读教科书,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
新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在课文部分的编写上力图有新的特色,还有些其他的创新。例如,“史学争鸣”“资料卡片”等等。这些设计,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改变过去只是画书、背书的用书方式,充分发挥教科书在学习上的功能。同时,这也使得教科书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突出了课文辅助部分在学习上的作用。
历史教科书中结合课文叙述,配有一些插图和地图。这些图片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直观、形象,又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图片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图片属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候认真分析图片的内容,把图片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設计出运用图片的活动,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使学生能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对图片的学习结合起来。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往往编入一些历史资料。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书中的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补充资料的运用也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生动形象地讲述,提高课堂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无法缺少的就是教师的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历史的情节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过去的历史形象生动地在脑海中再现出来,才能一环扣一环地紧扣学生的心弦,诱导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来学习历史课。
我在十年的教学活动中,在叙述法上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我很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课堂效果会相当好。在讲述过程中,不仅要在选材上下功夫,还要在表述上下工夫。所以,教师必须熟悉地掌握教材,边看边讲是永远收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师要在语言上、表情上、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上细加琢磨。例如,当我在教授《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讲述到日本的侵华罪行时候,在感情和语气上应该是沉痛的,而且感觉整个教室的气氛都凝固了。我在讲述的时候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中去,整个人都充满了那种爱国、悲痛的情感,学生也完全被感染了,他们非常愤慨。这个时候,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但这个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看到学生的愤慨,于是我又把学生拉回现实。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应该是要“勿忘国耻,以史为鉴”。这样教学目的就更进一深层次。所以,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要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渗透到历史事实的叙述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唤起他们的爱国心以及热爱人民和仇恨敌人的思想情感。
三、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很大部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只顾自己讲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只是纯粹的记忆历史知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思考、解读信息。
我一直认为,教师的作用之一应该是设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例如:我在讲到“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时,让学生们思考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有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是在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又是怎样的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又有哪些变化?”我在教授这节课时采用这样的教法,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们积极地联系旧知识、运用正确的思想发放思考问题,对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好处。一直以来,我都很尊重学生的思考,尽量挖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
当下一直在强调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这确实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教师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在学生能够较好的充当主体之前,教师应该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趣味课堂,更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更高效、更有趣。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