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初探

2019-09-10 07:22赖小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50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心理问题

赖小燕

【摘要】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发展。它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本文以一名三年级学生为个案,探讨分析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忽视型;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案例描述

小浩,男,9岁,在读三年级。开学时偶尔会不坐校车而迟到,上课时精神状态差,作业经常不完成,需要父母配合的工作也常常完成不了。通过一次家访得知小浩父母平时对他和姐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疏于管教,缺乏关心。

某天,小浩没有坐校车,第一节课后仍未回校,我联系其母亲,母亲在家中发现他回房间睡觉了。九点多再接到其电话,说小浩拿刀說要杀了她,把她手臂划伤了,已经报警。当天再次去家访,得知是父母一起责骂小浩,让他回学校。小浩不愿意,趁母亲出去拿东西的时候把刀藏在背后。母亲再说他时,他就挥刀伤了母亲。通过谈话,我得知前一天,小浩和父母吃饭的时候,父母发生争吵,并把气发在小浩身上。当时小浩已经怀恨在心,决定第二天不回学校作为一种报复。

原来,小浩一直很恨他的父母,父母经常吵架,还拿他当出气筒,从来都不关心他。所以他对父母现在的管教非常反感和生气,认为他们没资格,自己也没义务听他们的话。小浩还说到希望他们死去,自己也不想活着;不想写作业,不想读书,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家访期间,我们提供了心理咨询的相关医院机构和联系方式,建议家长带小浩去看心理医生。小浩母亲当时表示同意,后来说联系了医院第二天就去,但之后并没有付诸行动。

二、案例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的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Baum rind,1991)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根据小浩的行为表现及家访所了解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小浩的父母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对小浩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关心和关爱,属于忽视型教养方式。鲍姆林德认为,这类父母对儿童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做出回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常常会忽视不理。从小浩的案例来看,父母对他的生活、学习长期忽视,家里环境很脏很乱,即使是最简单的三餐,也很少在家里做,而是出去外面餐馆吃。同时更加缺乏的是行为习惯、亲情和爱的教育,致使小浩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意义,也导致了小浩对其亲人漠不关心和敌对,更产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和行为。

2.小浩心理问题和行为分析

鲍姆林德认为,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这样的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和问题,并且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尽管小浩只有9岁,他也已经表现出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问题或行为:憎恨家人,行为极端,厌世、厌学、持刀伤害母亲,人际关系差,等等。

①憎恨家人

小浩憎恨整个家庭的成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姐姐。他对他们的打或骂耿耿于怀甚至是怀恨在心。每当提及家人,他总会十分愤怒地说到一句话:“他们都该死。”当一个人对家人只有恨没有爱的时候,心理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

憎恨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情绪,它使一个人处于愤怒的状态,容易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美国心理学教授迈克尔·麦古洛2007年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总对某件事耿耿于怀的人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种物质有“压力荷尔蒙”之称,若大脑中含量过多,便会导致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记忆与注意力问题等等。小浩则表现为愤怒、焦虑、无法集中等。

②行为极端:厌世、厌学、暴力倾向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家庭教育时曾说:“儿童对人的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由此而生成了他关于善和恶的最初概念和理解。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处,两人都与人为善,相处和谐,相互帮助支持,齐心协力,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和尊重。这就向儿童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间是美好的,这里是心灵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乐土。”

以上所说这一些都是小浩从未感受过的。他所见到的都是父母的不作为、无休止的争吵和无理的行为,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忽视与无爱,而从未体会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导致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也习惯了用争吵和打骂来应对父母,对父母更是毫无感情可言。所以他会希望父母姐姐死去,自己死也无所谓。同时,在学习上,由于父母很少关注他的学习,没有给予他目标和指引,学习好与不好对他而言并无意义,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也没有任何认知。因为经常不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批评,父母因此加以责骂,又令小浩心生不满,直接导致他对学习产生厌恶,认为是父母在逼他读书,令他痛苦。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幼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如父母离异、早亡、父母关系紧张等都容易给儿童造成心理创伤。如果这种心理创伤未能得到及时的辅导和治疗,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儿童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继而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小浩父母过去长时间的争吵、对他的忽视和打骂,已经对小浩的心理造成了创伤,并且这些创伤从未得到过救助。而如今父母总是责骂他、希望他听话,这样让小浩感到无法接受。他认为父母已经没资格管教他,所以面对母亲不断的责骂,他认为是母亲在逼他反击,因而选择了极端的行为——挥刀相向。在伤害了母亲之后,他没有表现出慌张与害怕,反而笑着说:“我想刺你的心脏看你倒下去,但是我失误了。”可见,小浩的心理已经出现非常可怕的偏差和扭曲,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③人际关系差

忽视型教养方式会阻碍儿童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的习惯与人格。儿童往往会通过说谎来保护自己,缺乏责任感,强烈反抗父母的意志,形成冷酷、残暴、自私自利的个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为孤僻、独来独往,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社交孤独感更强。小浩喜欢说谎,父母不在家中的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很差。我問他的时候他对我说是因为没有人做饭给他吃,很饿,所以没精神。但我和他母亲联系时发现,其实奶奶每天都有做饭,只是他不喜欢吃;家访才发现原来他每天都玩手机至深夜,第二天才会精神不好。小浩在学校和同学们的关系并不友好,经常会和同学起矛盾。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全班同学都令我很讨厌”。当我说他不坐校车没回学校,老师感到很担心的时候,他说:“你担心关我什么事。”当我说他期中考数学100分,老师感到很高兴的时候,他说:“你高兴关我什么事。”小浩本身爱的缺乏,使对他人的关心和示好没有任何同理心,显得非常冷漠、孤僻和孤独。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曾指出,身为父母而缺乏责任感,疏于教育,这是人性的堕落。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缺乏亲密性,对孩子疏于管教、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等,都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不良或越轨的行为。如果父母未能及时关注、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给予他们情感交流和支持,压力、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会使他们的生命意志薄弱,面对压力或心理刺激极易产生极端的行为方式,导致悲剧发生。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儿童。

针对小浩的情况,我们采取了教育父母、家校合作、发挥班级力量、求助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等措施对其实施帮助,以期让他的心理恢复健康并长期保持。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努力去帮助每一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在此衷心呼吁每一个家庭都能注重教养方式,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芳芳.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10.

[2]黄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45-46.

[3]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4]崔元慧.“二孩政策”下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及心理影响个案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92.

[5]郑梓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论文[J].现代商贸工业,2018:181.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心理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