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俊英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双创”教育改革的视域下,对高校创新创业与学生培养中的定位与实践进行具体剖析,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认为,要想深入落实“双创”教育,则需要从高校与大学生两个层面入手,在高校层面上,要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与师资以及能力考核体系.在大学生层面上,要从强化学生实践规划与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引导学生注重机会识别并建立随访制度,以“互联网+”共同体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等,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校“U-S”;二元;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6-0163-03
在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透露仅2018年便有1500万毕业生涌向求职市场.如此庞大的求职队伍,单一靠政府来解决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央政府与教育部要求把“双创”作为大学生就业促进的一个重要措施,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地创业观与就业观,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为了鼓励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能够积极地投身于创新创业队伍中来,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仅2018年就出台了多达20多项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文件.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文件是,2018年5月28日,中央政府提出《关于大学生“双创”实务与指导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广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与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从意见的解读上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对创新创业已极为重视.然而,由于“双创”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当下“双创”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完善与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亟待我们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与思考.本文从高校(University,简称U)与大学生(Students,简称S)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剖析和探讨,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双创教育”视域下学校层面培养体系的建构
“双创教育”目标的提出,旨在引导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而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龙头在高等院校本身,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和师资以及能力考核体系都是极为必要的.
1.1 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建构
当下,双创教育效果发挥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实践机会缺失、交流平台短缺以及专业指导匮乏等三方面因素.针对以上三类因素,首先,高校要积极寻求社会资源,为学生寻找实践发展平台.其中,与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是高校获得社会资源的一条重要路径,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宣传,为企业储备创新型人才.其次,高校要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重新审视高校可利用的校内资源为教师和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师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第三,高校应积极创建创业产业园、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相对全方位、高水平平台.加大对学生学习成果转化的扶持,或依托国家政策,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科研实力团队,帮助学生完成科研设想,为学生项目提供良好的技术与平台支撑.第四,高校应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调动各个院系的各类资源,集中协调全院各类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吸引与吸纳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技术培训、理论知识,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2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与师资
著名瑞尔森大学创业实践中心教授格尔利在《2019年世界高等学府创新创业大会》上指出:“任何一个创业者并非完全是课程的产物,但对创业的理解又大多是源于高级课程之中,高等学府提供创新课程并非是一定要促成个体成功创业,但一定是具有实践性与知识性”.他同时指出:“创新创业课程应围绕着机会识别、新企业创立、创业行为与策略、商业运营、管理策略等方面展开”.从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师资薄弱,也是制约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的重要问题所在.同时,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主要源于本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辅导员,缺少专业与学科背景,同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教学实效不佳.显然,要想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优化课程与师资则是极为重要的.国内创新创业课程可借鉴国外高校课程与师资的建构方式,如开展“创业机会把控”“创业模拟”“创业实习综合实训”“风险规避”等课程.另外,教学人员除了让高校专门人事创业的教师教学外,还要从校外聘请企业家、高管、创业成功人士等等,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获得成功经验.
1.3 建构“创业教师——学生”能力考核与促进体系
虽然,早在2012年起教育部就把“创业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之中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少于32学时,2个学分.但从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学习后便基本告一段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与创新创业课程“重形式、轻考核”有直接关系,因此,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增长,建构一套合理的能力考核体系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高校应从对专业教师的考核入手.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对教师進行考核则应作为第一项任务来进行,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核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仅仅能提高个体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提升.其次,高校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时,不仅仅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科认知进行评估,还要考虑到大学生同时间、区间内专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尤其要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的获得要进行深入考察.第三,针对创业教师能力不足的情况,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督促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创业计划、合理化的培养方案,要促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
2 “双创教育”视域下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实践路径
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非了在院校宏观层面上有所加强外,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与引导也是极为关键的.当然,新时期大学生有新特点,针对其创业能力的培养,则也要有新的做法,如强化实践规划、建立随访制度以及互联网+共同体的使用等等.
2.1 强化学生实践规划与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新时期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个体在创业知识的获得上是极为便利的,但诸多个体创业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在于个体实践能力缺失.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亟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加以拓深.改变当下“填鸭式”、理念灌输式教学方式与模式,转向促进个体反思与能力提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教学思维转变的视角上来转变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同时,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大多数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完全是智力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个体敏锐的洞察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美国著名通用公司卓越领袖杰克﹒韦尔就曾指出:“一个创业成功的个体,应该具备12种必备能力与素质,其中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冒险、说服力、视野、诚实、纪律与组织等等多方面的能力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在创新创业个体的培养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实踐能力与创业规划的促进外,同时,也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习者的心理课程,在团队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组织纪律性,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非智力基础.
2.3 引导学生注重机会识别并建立随访制度
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摸索阶段,学生们在创业实践上亦是多处于生存型创业.数据显示,未来中国的发展将更多地集中于虚拟现实、健康管理、商业营销、节能环保与文化产业等领域,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注重机会的识别与未来走向,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低端行业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让学生不仅仅有求职创业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另外,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在校期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建立创业后随访制度.调研显示,当下绝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往往都局限于校园之内,然而,学生们一旦走出校园从事创业活动时,则常常会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的课程实践中,不仅仅应该从课堂教学上入手,还应该对学生和毕业生建立课堂随访制度,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与团队支持.构建起创业前引导、创业后援助的支持体系,帮助学生定位,给学生支持,同时,吸引创业成功的经验与榜样反哺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使二者获得良好的循环,促进高校与学生共同发展.
2.3 以互联网+“共同体”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与迅速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展开自我学习.基于此种形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时,则需要突破旧思维,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地革新,其中,利用互联网建构“共同体”则是一个可采用的具体路径.高校可以开通微博、公众号综合服务平台,将创业知识、创业教学辅助、创业团队对接、创业项目管理等内容以信息推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建立线上线下创业促进团队.同时,鼓励学生们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与学校组织开展的第二课堂,来对心理素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培养.高校创新创业组织者,要积极帮助学生选择与本校专业相近的实践项目,以互联互通的方式推送给学生,促使零散的创业者以社会需求和技能综合为逻辑组成创业团队或创业共同体,培养学生在实践初期学会制定出内容详尽、现实操作可行的创业或专业实践计划书,明确实践项目所需资金、周期、资源耗用量以及实践所需的条件,培养“团队”以共同体的方式进行创业实践.大学生要根据教师指导,对未来工作有着切行的行动与想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项目来实践,保证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的优质对接,从而达到获得良好的创业效应.
3 结语
正如我国教育学者钟启泉所讲:“在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无疑是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双创”教育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已为各类高校所广泛重视与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在课程设置、实践实习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然而,高校本体与学生本体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定位不清,也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多年但效果不明显.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国内部分成功案例可以发现,高校与学生层面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分层化处理,同时,还要二者协同,不仅仅要在高校层面上有所建构,同时,也要在学生层面上加以拓展,二者共同发展,才能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勇.深度学习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J/OL].中国成人教育,2019(05):8-11.
〔2〕蒙志明,杨日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3-4.
〔3〕李悦,王振伟.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06):52-55.
〔4〕安婧,张萍,武大伟,杨洋.众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9(02):161-162.
〔5〕罗文雯,朱金龙.基于ERG理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0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