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副院长。兼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村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及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工作师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干事,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顾问。任民政部“社会福利标准化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级项目专家、儿童工作智库“儿童与福利和社会环境”组召集人。
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灾害与农村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时代的“三农”发展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两点是十分重要的。其一,“乡村振兴”是以乡村为主体的振兴,而不是“乡村被振兴”。如同上个世纪梁漱溟在推动“乡建”时说过的,“乡村建设”不等同于“建设乡村”,要成功必须是乡村自身的力量能够出来,成为建设的最重要动力。这意味着各种外部资源的投入作为外在条件虽然很重要,但决定性的因素仍是乡村内在的动能。因而,乡村以人群为基础,形成为有文化价值内核、有自我造血功能和内生活力、有集体行动能力的共同体,就至为关键。其二,在乡村长期“失血”、趋于凋敝萎缩且共同体逐渐碎裂的背景下,需要外界恰如其分的协助支持,注入适合的养分和血液,来重新凝聚和激活乡村。这就像需要一个好医生,以最适切恰当的手法技巧去加以调理,助其培元固本、恢复元气生机。而适当的人才队伍正如那恰如其分的药材,或是合适的养分与新鲜血液,这些在当下必不可少,同时又需慎之又慎地选择,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的辩证法。
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我们再来看农村社会工作,可以更加清楚认识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實践的方向。首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工作完全应当也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突出重要的角色,农村社会工作队伍一定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确定的一大发展战略,那么,为此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就构成该战略的重要坚实支撑,或者说是“战略中的战略”。相应的,农村社会工作队伍在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急需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方面军,并在专业性方面获得良好的成长表现。
第一,农村社会工作在营造乡村社区共同体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乡村要实现振兴,需要各方面条件兼具。如同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有兴旺的产业,有生态宜居的环境,有文明的乡风,还要有有效的治理和富裕的生活。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居民安居乐业的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相当一段时间来我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就是这样一种社区共同体的衰落乃至解体。在现实中表现为乡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愈益减弱,甚至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由于缺乏一种共同体,乡村发展的各方因素也难以实现,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改善,还是文明风尚的形成与提升,以及治理的改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这又与构成乡村社区共同体的人口要素方面出现的变化,也就是青壮年有生力量减少有关。
要实现乡村振兴,核心就是要重建乡村社区共同体,并使其在乡村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主体作用。而在这一方面,农村社会工作具有某种关键性的作用。从专业能力上说,社会工作最擅长培育和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增强不同个人、群体的联结。它的小组工作方法、社区组织方法等,十分有利于强化乡村居民的联系,从而推动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建设。就已有的许多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的效果来看,无论是以服务乡村中的某些弱势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妇女)为主的工作,还是直接进行社区居民组织培育的工作,或者是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居民间的互助与社会网络的发展,建立和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凡是有社会工作者在的乡村,那里的居民更能感受到一种生活共同体的氛围。而当农村社会工作者更自觉地以培育乡村社区共同体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时,他们所开展的促进居民参与、相互关爱和集体行动解决共同事务的各种实践,将带来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复兴与成长。面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社会工作者的进入,对于重建和发展乡村社区共同体是关键性的。
第二,农村社会工作在促进合理的城乡融合发展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是在城乡隔绝状态下乡村的单方面复兴,事实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追求此种目标。相反,它必定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复兴和振兴。无论是现代农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还是风尚文明的提升,以及生活的满足与乡村治理的完善,都必须在城乡融合中实现。正是这一点,给乡村居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目前乡村所需的是外界恰如其分的介入或干预,再经不起更多的折腾和不谨慎的对待,更别提加重其“失血”的外力剥削打击。那么,如何适应与外部日益紧密的联系和加强这种不可避免的形势?如何在这当中善用外界的资源同时避免各种风险?如何在融入一体化的发展中找准乡村的定位?尤其是,如何使各种外因,促使乡村与外部的各种关系都朝着有利于乡村共同体建立和增强、有利于其内力更加健壮的方向去起作用?这些都是摆在乡村居民面前的新课题。
在这方面,农村社会工作正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去陪伴和协助乡村居民共同应对。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农村社会工作的这一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作为积极的外界因素进入乡村体内,不但对乡村机体有益,更可协助乡村抵抗不利的外部侵袭,一如某种抗体。这源于农村社会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城乡融合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力量,同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站位,既带来外部的新东西又理解乡村居民的利益,通过自己的行动尽力平衡这两者。其次,他们可以亲自协作或链接资源,搭建乡村居民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合理有效的对接平台,协助乡村在各项发展中走得更平稳顺畅。
在这些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者们都会以公平公正等价值伦理作为首要考虑,从而起到对乡村有益无害的“抗体”作用。在一些地方,农村社会工作者与城市社会工作者通过“城乡合作—公平贸易”的实践,比较好地协助乡村参与到城乡融合的发展中并取得了实效。在更多地方,城乡社会工作者根据乡村居民的需要为乡村链接各种外界资源,并促成这些外部资源适合当地的情况、服务于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这一目标。这些都展示出农村社会工作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
以下,结合广东“双百计划”等各地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经验情况,我们更具体地来认识农村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所具有的战略支撑作用。
广东社工“双百计划”是2017年以来在广东省民政厅和行内相关专家的深入沟通与共同推动下提出并实施的社会工作领域的一项新的政策实践项目,它特别关注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需要,是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计划。此后,湖南、湖北等省的政府有关部门也较大规模地实施了类似的农村社会工作计划,北京等地则从个别点上(例如大兴区魏善庄镇赵庄子等村)开始民政部门推动支持下的相应工作。总的来说,广东“双百计划”尤具代表性,其意义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持续培育居民主体。“双百”社工深入在城乡居民当中,除了重点关注和帮助那些弱势群体,更注重助人自助,在优势视角的指引下,通过赋权、培力、增能到充权的过程,培养受助对象自身以及周围社区民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能力,传授社区参与的方法技能,培育形成各种居民组织,从而构建有效的社区治理多元主体。
2.促进参与协商机制。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相关组织的支持下,“双百”社工一方面动员组织居民,一方面协助基层政府,发挥好两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有序的参与协商活动,促进各方学习建设基层民主与协商机制,在实践中改善社区治理生态。
3.链接多方资源。“双百”社工有能力链接和整合社区内外的多方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同为社区治理和建设所用。年轻的“双百”社工眼界开阔、熟悉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在开放的思维下能够为社区的多元参与治理贡献出宝贵的智慧和力量。
4.协力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社区共治的最终效果要靠对社区问题解决和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来检验。“双百”社工长驻村(居),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培育居民主体、构建参与协商机制、链接多方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基层政府和社区民众采取实质性的共同行动,一起解决社区问题并促进社区的发展。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一些社工团队成功的社区工作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四点可以说是对乡村治理的改善作用,而进一步的效应则是为乡村共同体的营造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更为直接的,广东“双百计划”这类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对于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也很明显。
1.促进社区共同体建设。“双百”社工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的双重目标,把握好作为所服务社区民众的照顾者、陪伴者和同行者的不同角色关系,有力地促进和改善社区治理,最终能协助居民群众和基层政府共同打造一个个理想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所在的城乡社区成为大家共同的美好家园。
2.探索新型城乡关系。各地“双百”社工和地方民政干部们富有创造力地进行实践探索,涌现出许多创新做法,使城乡社区不同程度改变过去的面貌与格局,更加适应开放、流动和共享的大趋势,从而也为解决城乡分隔和差距的问题做出某种有益的贡献。这在我国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将具有莫大的意义。
3.改善社会结构的弊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在某些方面愈益趋向“头重脚轻”,这是难行长路并且存在危险的。这种有点畸形的结构表现在各种权力、资源高度向上层集中而广大基层日益“空心化”。通过“双百”计划,年轻的社工们带着宝贵的人力补充到基层,同时也带去一系列其他的资源,這是夯实基层社会之举,或将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既深且远的影响意义。
总结地说,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等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举措,绝不仅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某种创新做法。其意义并不限于社会工作本身。它是在更宏观意义上运用开放流动性思维共同推动新鲜血液注入基层乡村社区实现“造血”功能和乡村社会的复兴,是呼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而适切有效的行动。就其已经取得的效果来看,它足以表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并且还将继续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
随着成百上千“双百社工”乃至成千上万各地的农村社工奔赴乡村、深入田野,随着如此多的年轻人借这一计划活跃在乡镇村居,尤其是奔走于乡村大地,鲜活的青春力量注入滑向贫瘠凋落的广阔乡野,他们越益怀着自身的理想和爱恋,扎根于一片片土地,最终与土壤合力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美好果实。这是如此伟大的一场特殊的“流动”,如此了不起的一次“播种”与“耕耘”。多少年来,基层社区和地方社会总是止不住“失血”的伤痛,这一次,我们或将见证希望的奇迹:新鲜而有力的血液回来了,并带动更多肌体造出健康殷红的血,我们的乡村、我们的基层社区正在满血复活,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美好福祉。这将不止于乡村的复兴与振兴,也将是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复兴与振兴。
因此,农村社会工作以及整个社会工作专业应当也注定会成为乡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性需要,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越是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越是会有力地把它们纳入制度安排,加快推进发展,这应当成为各方的共识和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