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产业工人是我国重要的劳动者群体。新时代,有这样一批产业工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诠释着新时代“大国工匠”的责任担当和精神追求。
6月20日,國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围绕“做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刻苦钻研 坚守岗位练技能
“我手中的工具是一把锉刀,很简单,但是我们就是用它对航空产品进行手工精密加工的。”来自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钳工方文墨说。
方文墨可不是一位普通钳工,精湛的技艺让他成长为中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航空工业因为产品特殊性,精度要求往往超过机械加工极限,方文墨用手工精密锉削的方法,练就0.003毫米的“文墨精度”,保证了特殊产品的质量和寿命,成就了航空领域的技能技术标准。
“航空人有一句话:‘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我们一定要用航空人的精度去打造应有的产品质量。”方文墨说。
李万君也是一位首席技能专家。他来自中车集团。30多年来,他参与自主研发包括“复兴号”在内的几十种高速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参与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列车转向架项目,进行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31项获得国家专利。
他研究探索出的高速动车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我毕生的心愿就是技能报国,用工匠精神把手中的产品做好做精,让中国高铁在世界上不断领先、不断领跑。”李万君说。
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做建设
25年来,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高级技师肉孜麦麦提·巴克一直从事一项工作——稠油开采。
与汽油不一样,稠油黏度大,像沥青一样,凝固点是30摄氏度,日常状态下基本是流不动的。在生产稠油时,工人们需要向地下注入300多摄氏度的蒸汽,让稠油融化,降低黏度,再用抽油机、抽油泵等设备把原油抽到地面进行运输加工。
油田位于茫茫戈壁,环境十分艰苦,工作简单枯燥,但肉孜麦麦提·巴克却从中找到了奋斗的乐趣。
一开始,他操作设备不熟练,有一次在启动抽油机时被电流打晕了。“抓紧一切机会练习技术”成为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同有经验的师傅结成对子。“那时候,我是工作时想,回到宿舍脑子里还在模拟操作,总在琢磨电流怎么测,管线怎么接,流程怎么倒。”肉孜麦麦提·巴克说。
刚上班的时候,采油区都在野外,坐班车到最近的上班地点也要一个小时,最远的要五六个小时。中午没有地方热饭,他就把饭放在暖器上或者管线上进行加热。
如今,野外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干劲也越来越足。25年间,他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成长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从没有摸过鼠标的“电脑小白”,成为石油技术交流网站——“红柳石油网”的创建者,被誉为新疆油田的采油工明星。
“我的岗位很平凡,但是这些年我一直在石油一线。我觉得石油工人就该像新疆的红柳一样扎根戈壁,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 肉孜麦麦提·巴克说。
牢记使命 投身一线讲奉献
五位产业工人代表中,出生于1989年的陈行行是最年轻的一位。
2009年12月,陈行行毕业于山东技师学院。2017年,他就被聘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首位“特聘技师”。
陈行行从事数控加工,精通多轴联动加工技术、高速高精度加工技术和参数化自动编程技术。10年来,他沿着知识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方向成长,不断学习实践智能制造新知识、新技术。
现在,陈行行在单位的工作岗位已经不再是单纯操作设备,而是带领着两个高技能人才团队进行技术创新。“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做新时代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黄金娟是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她扎根电力计量领域35年,长期从事电能计量检定生产与技术研究工作。
2012年,黄金娟带领团队建成了首套大规模自动化计量检定系统,总结了以“黄金娟”命名的智能化计量检定作业工法,实现了电能表检定从人工向智能化作业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使整体效率提升58倍,人员精简90%以上,检定可靠性达100%,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实现经济效益逾26亿元。
“作为技术工人,我们不仅在技术上要创新,还需要在标准化建设中创新。目前我正带领团队积极申请电能表智能化计量检定技术的国际标准,希望将我们自主研发的成果确立为世界通用的技术标准,为中国创造做贡献。”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