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勇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对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给教育事业带来质的变化。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受直观思维的限制与影响,多媒体的应用在小学数学领域中的作用尤其大。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视听性、活动性、可重复性,可以人机互动,弥补小学生思维的不足,更好地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数学;整合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国家教育部也不断在小学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小学教学课堂的新变化。农村由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充分地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互动能够增添课堂活力,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高效高质的教学必然离不开频繁的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问答、评价、建议、反馈、指示等等,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状态整体不如发达城市地区的学生,让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具有较大的难度。 小学数学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训练的习题课件,课件可以配合轻音乐避免计算过程过于沉闷,教师先将题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笔纸快速算出答案,接着教师先不给答案,点名让几名学生公布自己的答案,接着教师再问学生:“赞同 A 同学答案的请举手,赞同 B 答案的请举手……”教师仍然不要公布答案,而是将这几名学生进行一一分析,这样学生会怀着好奇心跟着教师去思考,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并把学生常见的几种错误用课件的形式突出展示给学生。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主动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希望能够解决困惑,而教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醒学生知识点的注意事项,课堂教学成果实现最大化延伸。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知识的掌握、技艺的构成、智力的开发、才能的培育,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完成。在数学教材中,一向是练习多,课时少,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构成技艺技巧的必要途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扬信息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题型应多变。经过大批的趣题和多种方式的标题,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一直坚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计算教学的单元复习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计算题。复习完毕后又可以做到概括知识点,总结算法。同样,在中年级和高年级阶段在讲授图形的旋转与平移以及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使用课件出示图形和题目,既方便又快捷。既可以避免教师过多的板书和学生无聊的等待,又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增加了拓展练习的机会。因而,在教学中应普遍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大量知识,减少了学生的劳累感,降低或消除了其对数学的厌烦,从而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求異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
三、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有效运用于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坚持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并用,既要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补充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和劣势,同时也不能脱离黑板加粉笔教学方式中与信息技术教学互补的精华部分,把数学中所学的公式、推理、例题等基本内容列出,方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要点,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将两者的有效结合是能够更好的方便并强化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还要根据农村小学生以及课堂的特点需要,灵活开展课堂数学教学,使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更加容易。
农村教师需要把握教育改革的思想和要求,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在数学教学的方式、观念,这是保证农村小学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的需要。在整合教学中,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加以培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应从意义和内涵两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进行正确且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其整合后的优势所在。教师要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以及成果经验的积累,以更好地提升整合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它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蔚永生,张曦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5).
[2] 刘燚.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