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超
打开数学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例题,一道道练习题。虽然逻辑严密,也有色彩斑斓的插图,但却是“冰冷的美丽”。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机”,也不能“三不”: 不能心中无数,目标是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指明的方向。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不能弃而不用。教材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拐杖。而是要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感悟教材、挖掘教材、升华教材,把握教材的实质,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使教材“新鲜出炉”,即“活用教材”,预约精彩。
一、化静为动,激活文本
数学知识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数学学习过程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应该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的喜悦。
(案例):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有位教师对此素材进行了改进。每人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变静为动”的举措,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
二、创设情境,趣化文本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应该提供学习的情境、材料,,让学生的探索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美丽的童话情境;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从而趣化文本,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案例)在《商不变性质》新课之前,有老师设计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这位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这样设计能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三、联系生活,丰富文本
“将生命融于教育,將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数学不是空中楼阁,它与生活相关联。因此我们在活用教材时,应该以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文本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使数学教育焕发勃勃生机,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瞄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接点,化“冰冷”为“火热”, 把数学知识镶嵌在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背景中,丰富了文本,使学生在“熟悉的风景”中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真正从“有为”之情走向了 “无为”之境。
四、整合文化,充实文本
我们在活用教材时还应该打通学科课堂的堡垒,以各学科的整合来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拓展学习活动的外延,将学习活动立体化,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文化,积淀人文精神,使我们的文本充实而厚重。
(案例)《循环排列规律》中,有老师将:
文字中的规律: 你 对 我 说
对 我 说 你
我 说 你 对
西游记中的规律: 孙 行 者
者 孙 行
行 者 孙
茶文化: 可 以 清 心 也
也 可 以 清 心
心 也 可 以 清
清 心 也 可 以
请进文本中,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这样也让学生充分领悟了循环排列规律,深刻体验了数学知识。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教材包上糖衣,那么就不要吝惜糖衣。”
有效的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让我们徜徉在活用教材、智慧课堂海洋里,坚守——“营养”的数学,创造——“好吃”的数学,兼得——“有营养、好吃”的数学;绽放出有效之花!
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能使你有个奋斗的方向,它能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我们已来到大山的脚下,努力向着山顶攀登。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