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淞华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阶段也是黄金时期,因此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强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构建更加高效率的、以学生为主的语文课堂,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学生主体;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应该将教学的目标转移到学生的成长中来,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要合乎自己的兴趣,才能得益,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语文学科与学生自身的密切联系,才能有效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做好基础保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从这些角度切入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教学内容,才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了“课堂导入”的环节,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并且面临着“小升初”的学业压力,很多教师认为已经没有必要进行课堂导入。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导入环节的,因为导入能够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鼓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表达自我、展现自己的見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就可以让一些乐于进行表演的学生上台进行文章内容的角色扮演,为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乐趣,或者也可以让一些善于讲故事的同学在课下提前做一些准备,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讲述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使语文课堂不仅仅只有教材内容作为素材,还有更多的课外内容作为延伸素材和拓展素材,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反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课堂的质量。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样一来他们才会更加自觉地、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当然,每一位学生都是经过后天培养,才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理想的学习效率,他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是因为在多次的尝试之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灵活地运用这些方式。这些例子充分的说明了教师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才能够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学生在思维上的参与程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准备几个有效的问题,并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其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从根本上保证本节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圆明园修建之初以及被毁灭之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教师为他们普及的社会背景,去猜测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领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内涵。如果学生从小学阶段就能够有这样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那么在未来的成长中必然能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长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减少对学生的约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是非常独特的,在学生表达完之后,教师可以进行点评,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面是非常宽泛的。因此,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而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动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延伸出一定的课外知识。因为语文学科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生活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就能够在这一思维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创造出更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当然,教师也可以在上课时为学生营造出一些特定的学习情境,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学生对这些园林建筑的理解很匮乏,那么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尝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