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进行社会调查,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文章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是年8月21日中共闽西特委翻印了此文,发给苏区军民学习,后因战争环境,该文散失,故未能收入《毛选》第一版。1959年8月,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工作人员在福建龙岩专署文教局征集到了这本小册子。1961年1 月由田家英亲自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到自己往昔所写的这本小冊子,如获至宝,百感交集。他在广州召开的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负责人会议上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指《反对本本主义》和《调查工作》)。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今年1月找出了30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调查工作》),我自己看看觉得还有点道理,别人看怎么样不知道。‘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这一篇我是喜欢的。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以后写出来的,是在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以后,1930年写的,过去到处找,找不到。这篇文章请大家提出意见,哪些赞成,哪些不赞成,如果赞成,就照办。”
后经毛泽东亲自审订,把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收入1964年版《毛泽东著作选读》。后再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这件作为孤本的《调查工作》(1930年8月石印本)就成为国际博物馆现代革命历史文献的镇馆之宝。
“经典”的知识生成
《矛盾论》原是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中的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将这一节的标题改为《矛盾论》,并独立成篇。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是毛泽东1937年在抗大的讲课提纲。现在保存下来的最主要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1937年9月的油印本;一个是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印刷本,这个版本没有出版日期,但其中一本封面上有毛泽东的手迹:“毛泽东一九四○年八月十二日”,由此判断应是1940年出版的。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1939年至1940年之间,延安成立了一个哲学小组,艾思奇等人对“两论”提出许多意见,还有说艾思奇到延安后,他个人对“两论”提出许多意见,毛泽东因此对“两论”进行了较大修改。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矛盾论》在延安时期是否做过实质性的修改,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张素华和同事一字一字地与《矛盾论》的依据件进行过比对,认定《矛盾论》的修改依据件与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1940年版本是一致的,并没有实质性的修改。
1951年10月,按时间顺序《矛盾论》应该和《实践论》一样放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但因毛泽东对《矛盾论》不是“很满意”,所以在收入以前,花很大的功夫作了较多的“补充、删节和修改”。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太像哲学教科书,放入选集将妨碍《实践论》这篇论文的效力”,于是决定推迟出版,即放在1952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问世。
毛泽东编书的取舍之道
1951至1960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是毛泽东本人亲自选编的中共历史和思想经典,第一版共收录1925年12月1日至1949年9月16日间的毛泽东著作158篇(不含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据不完全的数据,该时段内各类毛泽东著述的总量超过2900篇。这意味着,《毛泽东选集》收录的著作与同期全部毛泽东著作的比率不会高于5.5%,可见收文相当审慎。
那么,毛泽东自己编书的取舍之道又是什么呢?
中央党校教授王海光提到,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简称“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简称“农考”)两篇文章,被作者本人列为四卷本《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952年《毛选》编辑之初就有考虑,只收论文、讲话、报告、决议、评论、电报等等著作,书信基本不收,诗词、散文、笔记等完全不收;只收录属于对公的文类,非对公的文献著作则一律不收。
距前三卷发行七年之后,1960年才编辑出版了《毛选》第四卷。毛泽东说他特别喜欢这一卷。
(摘自《中华读书报》 萧延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