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煌
摘 要:国学著作,尤其是先秦诸子中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文章从理想与担当、品德与修养、仁政与教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道家;著作;思想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B222;B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4-02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学著作,还是《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大,传递的是满满当当的正能量,能给当代大学生以丰富的启示。
一、理想与担当
儒家思想鼓励士人积极进取,为社会建功立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第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及其关系,不仅体现了儒家重视人的修养,也体现了儒家强调有德之人应有胸怀天下的理想与对社会应有的担当,指出实现理想所必须经历的磨砺。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君子之人的理想与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意思是:“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章》)意思是: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令委任给他,面临重大的事情而不能够动摇他的志向,这种人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曾子这番话强调君子之人对于社会应该有担当。
二、品德与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中所说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与今天的大学不完全一致。但还是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教育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可见儒家思想对于道德的高度重视。
孔子在《论语》里多次讲到“德”,表现出孔子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忧虑与期望。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说:“对于道德不能修养,对于学业不能讲习,听到正义不能奔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所担心的。”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慧。”(《论语·里仁》)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乡土;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孔子说:“知道道德的人太少了啊!”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曾两次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论语·子罕》,一次在《论语·卫灵公》里。孔子希望人们追求道德胜过追求女色。
孟子也有关于德的言论。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就是不丧失婴儿的天真淳朴之心的人。
儒家重要著作《易經》中也多次提到君子的德行。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易经·乾卦第一》) 意思是:君子的行为,是以完善品德修养为目的的,而且,这些是每天都可以体现出来的行为。乾卦初爻所说的“潜”的意思,是隐藏着,还看不见,行为尚不显著,所以君子暂时还不能施展才用。《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卦第二》)意思是:坤卦象征大地的形势,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和顺的德行,容载万物。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他的著作《老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得。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意思是: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爱之德,因此确实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爱之德,因此没有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作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人饱含深厚的德,可以比得上初生的婴儿。“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五十四章》)意思是:用道德修养自身,他的德就纯真;修养一家,他的德就充裕;修养一乡,他的德就长久;修养邦国;他的德就丰硕;修养全天下,他的德就普遍。
三、仁政与教化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这里提出“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理念,是“养民”的根本,也是实施仁政的基础。孟子还强调“谨庠序之教”,意即认真地办好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水准,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教民”即对人民施行教化,也是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孟子看来,人民生活满足后,教民是统治者必须去做的一件事。孟子所说的教民,指的是让人民普遍懂得封建伦理道德,这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的必要措施。
老子“无为”的治理思想,和“仁政”的治理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意思是:研究世俗学问,伪诈奸邪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天道,私欲私爱一天天减少,减少而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状态。顺应自然不妄为,就能够无所不为。智力天下经常凭借无所事事,等到有所事事,实行苛政,就不能够治理天下了。
四、结束语
儒学和道学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本文仅就儒学和道学著作所传递的正能量进行探索,如海边拾贝,其对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启示,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饶尙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崔钟雷.周易[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6]刘倩.略论儒家道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7]李国祥.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