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中“基础教学”与“触类旁通教学”的运用和探讨

2019-09-10 07:22刘规录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础教学因材施教语文课堂

刘规录

[摘  要: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包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与对课堂知识的触类旁通,但对于不同的班级、学生、老师,基础教学和触类旁通实际上并不能同时做到,所以,因材施教就成了目前解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简单讨论,为“因材施教”思想提出几个简单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基础教学”;触类旁通;因材施教]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基本目标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语文教学基本目标。如果对教学目标模糊,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的不严谨。日复一日,仅是重复先前课件教学,许多老师已然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与耐心,不愿意去发习现新的教学角度和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及能力。归根结底,乃是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基本目标的不清晰导致的行为与思想失范。

1.完成基础知识的交互升级

作为小学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连接部分,初中语文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小学六年虽则已经完成了很多基础知识的接纳,但毕竟年岁尚小,对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还有待提升,所以,中学时期的语文课堂,第一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不论是字词量、文学常识、文体常识,还是技术上的修辞、表达方式、语感等等,都需要在这个时期得到培养与巩固。

2.完成语文学习基本能力培养

身处中学语文教学,就应当着力培养每个学生对于文学以及由文学引申而出的其他学科的理解力、欣赏力、思辨力与表达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力不仅是单一对于文学的理解,甚至会影响到其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力,比如做题的时候对题目的审察不清楚,而欣赏力则是对学生往后长时间的艺术欣赏力的基础培养,思辨力是一种对于观点、言论的自我否定与坚定的过程,实际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养成,而表达力则是学生与人交往、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能力。所以,中学语文要完成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学生总体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3.完成文学品味能力熏陶

对于文学品味的熏陶,一定是从中学开始的一种教育目标。小学还处在识字阶段,大学已经要学习更为专业的学科,唯有中学语文,是大部分学生一以贯之的文学接触时期。文学品味于人一生之意义,毋庸遑论,对于中学生而言,文学品味就是要学会对各种文学作品具备自己的喜好直觉,并挖掘自己的情感表达偏好之所在。

二、基础教学与触类旁通之差异

1.对象有效性原则

我们所谓的触类旁通是指对教学的一种扩展性学习,语文教学一定要延伸到历史背景与同种文体作家的学习中去未。这种扩展性的触类旁通往往需要教师具备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才能对学生的各种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需求有比较完善而周到的回应。作为历史专业毕业的我,在语文日常教学中,常常喜欢讲历史,尤其是野史,这种知识的延伸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到学生更加全面认识文学作品的背景,但是,也发现触类旁通不同于基础教学,千万要注重度,不能过度开发。

2.全局性差异

我们的教学方式平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触类旁通的教学方法当然对学生有帮助,但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偏重有天生的差异,如果教师采用触类旁通的教学方式,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各种衍生问题,这当然能帮助学生增加视野,但从全局性来看,其实牺牲了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总存在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在长尾效应的影响下,差距就会不断拉大,以致最终形成全班差异化成绩。

3.公平性原则

主张公平性原则第一是由于全局性差异,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更多练习基础知识,而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语文视野,偏重哪一方,其实都是不公平的。同时,对于老师而言,其能力更是有所差异,有的语文老师擅长咬文嚼字,有的语文老师擅长情感交流,有的语文老师擅长触类旁通,但不是所有老师都是全能的,所以,基础教学和触类旁通之间,必须要有一种平衡机制,以形成对学生、对教师的公平性原则。

三、因材施教之策略

1.建立学生自我认知机制

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学喜好与追求,并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可以根据文学类型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归属,给每个学生赋值分,制定各种规则可以帮助学生加减分,比如读完一本书,写了一首诗,对课文有自己的认知等,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喜欢别的文学类型,则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更多分数来完成自己的兴趣转换梦想。分组时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第一次选择,因为一旦选错,改正的代价非常大。同时分组也要注重分类细分,教师根据教材目录内分类,分类中再细化,如现文学常识,朗读,延伸学习,写作等。提高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也防学生分组扎堆。

2.建立中學语文档案

中学语文档案的意义在于可以给各位语文老师不断加深认知一个学生的文学偏好与语文能力的成长过程,这对老师的因材施教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一直不行,就更不用说文学理解与表达了,但长期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足原因可能是学生自己的能力问题,但也有很大可能是老师的教学问题,所以,记录作为档案,就能记录每位语文老师对于这个学生所做的努力与成效。比如有的学生就是记不住古诗词的文字,虽然通过各种强化背诵当然也能勉强记住,但这种记忆是短暂的,所以利用记忆学原理,可以对学生采用画面记忆法,首先给学生构造画面,慢慢培养学生自己构造画面,让其自己去感悟古诗词的韵味与深意,自然就能加强记忆,解决问题。而实际上,这种也是触类旁通,只不过是针对基础知识较差学生的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张创先.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09):25-26.

[2]刘汉祥.中学语文情智型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5,36(11):153-156.

[3]张蕴倩.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研究[D].喀什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因材施教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篮球教学中提升学生投篮命中率研究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