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人才建设研究

2019-09-10 07:22李英福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路人才

李英福

[摘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联合国大会决议,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共同繁荣的发展方案。“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面临国际化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层次偏低、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需要加大国际化人才招生规模、完善专业结构、吸引沿线国家留学生和海外人才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为这一伟大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5.4;G642.1 [文献标志码]A

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分别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召开,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进党章。2018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人宪法。这突显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取得了令人备受鼓舞的卓越发展成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一带一路”沿线,扩展至广阔的亚、欧、非大陆,再扩大到拉美、太平洋岛国等更遥远的地区,2019年3月,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亚投行成员于2019年7月增至100个。过去,吸引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当前,对外投资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特点。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位居全球前3位,其中投资存量、流量分别位列全球第2位、第3位,自2015年起连续3年延续资本净输出态势。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不断增加。2017年,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增至2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存量为1544亿美元,分别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13%;在沿线国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已占中国在全球份额的一半以上,占比为51%,达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为978亿美元,占总额的14%,同比增长18%。货物贸易方面,2018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接近1/3,占比为27%,同比增长16%,增速超过同期我国外贸增速约4%。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拉动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需要大量掌握国际规则、进行跨国经营管理、国际金融、投资、贸易、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跨文化交流、参与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本文根据“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国国际化人才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国国际化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一)“一带一路”建设将国际化提高到新水平

“一带一路”的建设规模前所未有,将促进人类约2/3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减贫和共同繁荣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和合作平台。2016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2017年3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人联合国决议。“一带一路”倡议载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中阿、中非、中拉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欧亚经济联盟等多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盛赞,国际社会的有识之士深知:“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设置的陷阱、不是地缘政治工具、不是中国威胁、不是中国输出过剩產能,而是实实在在的惠及各国民众生活、帮助各国脱离贫困、增加收入、提升技能、摆脱纷争、实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是各国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厢情愿,已在世界引起强烈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不是你输我赢,而是互利共赢的崇高理念,将全球化提高到新的水平。虽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但纵观历史发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大势,将建功立业;逆势而动,终将被历史抛弃。中国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才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2012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美欧日之和,为34%,其中:美国为10%,欧盟为8%,日本为2%。“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减贫,全球有3200万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摆脱了中度贫困,其中2940万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一带一路”建设增加了收入,将使全球收入增加2.9%;“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了合作效率,使全球航运时间和沿线国家货运时间分别下降1.2%-2.5%和1.7%-3.2%;“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减贫与和平发展事业做出实质性贡献。

(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教育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开创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品牌,培养大批深谙中国文化、了解沿线国家文化、掌握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这指明了中国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方向。通过教育,人们汲取古今中外的知识养分,提高观察、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和掌握真理、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远大抱负、理想。知识既改变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个人的命运。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习近平主席说: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随着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取得新成就、随着更多中国企业走入海外,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伙伴不断增加,“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需要我国教育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习近平主席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本土人才和海外归国留学人才要并用,让各类人才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人生梦想。中国人才资源总量2010年达1.2亿人,在经济增长中,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约为27%。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经济增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凭借世界一流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如架桥、修路、通电、供水,建设机场、港口;还有学校、医院,现代化的工厂、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等,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改善了民众生活,不仅实现了设施联通,更实现了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广阔,未来需要教育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才能完成这个惠及当代、造福后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完成的伟大事业。

二、“一带一路”建设下我国国际化人才教育状况

(一)国际化人才不足

1.国际化人才数量不足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数以万计的能源、交通(铁路、公路、机场、港口)、通信、金融、海洋、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科技、项目管理、国际法律、跨国经营管理、知识产权交易、跨文化交流、外语等领域的国际化人才。企业明显感到国际化各类人才数量不足,科技人才、技术人才、项目人才十分缺乏。同时,非通用语种人才匮乏。在发达国家,能教授上百种语言,我国能教授的语言少于70种,其中,我国能教授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有20种,而沿线国家官方语言有40余种,能教授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占官方语言的一半。

2018年,有49万名留学生(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在我国学习;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385个,有533所孔子学院分布在15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全球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有1亿人学习使用汉语。截止2019年4月,中国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进行境外办学,在54个沿线国家建立了154所孔子学院和149个孔子课堂。汉语教学人才匮乏制约了海外汉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汉语热”对汉语学习的巨大需求。

2.外派人数增长停滞,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派出人数下降

2017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年末在外人数98万人,对外经济合作的年末在外人数和派出人数增长乏力,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派出人数呈下降趋势。2013年以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逐年递增,而外派人数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2013年为1371亿美元,2017年达1686亿美元,增加315亿美元,增长23%;然而,对外承包工程派出人数却由2013年的27.09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22.21万人,下降约5万人,降幅为18%。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额呈现更快的增长态势,由2013年的654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855亿美元,增加201亿美元,增长30%,但对外承包工程派出人数并没有相应增长,由2013年的13.5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4.95万人,增加1.39万人,增长9.51%。与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相比,对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派出人数增长乏力。见表1和图1。

3.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少中国引进外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2011-2015年,共引进外国专家231.5万人,其中2011年引进外国专家40万人,2015年增加到50万人,年均增长4.6%;与“十一五”时期引进外国专家165.3万人相比,高40.0%。然而,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的人才数量少,2013-2015年,分别引进4.7万人、4.4万人、4.4万人。2013-2015年,中国从沿线国家引进的人才占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比例分别为:7.6%、7.1%、7.3%,呈下降趋势。

(二)国际化人才结构层次偏低

调查显示,超过83%的中央企业认为,缺乏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限制企业进行海外拓展的首要问题。企业明显感到,具有国际背景和金融专业能力的领导人才极端稀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化人才结构层次偏低,缺少通晓国际规则、国际標准;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是全球化,不是“美国化”、“西方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建设是新的发展机遇。过去的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和项目建设中,形成了欧美国家主导的国际标准体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完善原有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在原有技术标准博弈及未来规范形成中,要加强创新型、复合型、高端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层次。

(三)国际化人才地区分布不均

1950年春,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有33人。1978年,有1200多人来中国留学;同年,52名留学生被中国派往美国留学,中国留学事业从此掀开新篇章。截止2017年,中国共有海外留学生519.49万,在约40年时间里,增加了约10万倍。2017年,中国有60多万人出国留学,位列全球留学生生源国排名第一位;来华留学人数接近50万,是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1978-2017年,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占比达八成以上,超过300万人。截止2018年3月,中国共有145.41万人在国外留学。

中国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的主要生源国。在亚洲,中国留学生占韩国和日本留学生的比例为57.3%和49.3%,达五成左右;在北美和大洋洲,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中国留学生占比约三成,超过30%;在欧洲,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瑞典、瑞士等国所占比例不到一成,小于10%,仍然是该国最主要的留学生源国。研究显示,高层次人才,如博士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持续增加。中国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见表2。

中国留学生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少,国际化人才地区分布不均。为引导中国留学生去沿线国家留学,国家将发挥引领作用,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美英的吸引力有所减弱,留学增速放缓,中国吸引力逐步上升,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国,沿线国家是来中国留学新的增长源泉,在沿线国家中,来中国留学人数增长最快的包括: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留学人数增长幅度超过了20%。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位居中国国际留学生前10名生源国。见表3。

三、“一带一路”建设下我国国际化人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化人才教育规模不够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教育规模不够。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校结合学科优势,可扩大相关专业国际化人才招生数量。例如:外语人才,既包括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也包括培养对外汉语人才。虽然英语是世界通用的外语,但合作方都在使用外语交流,他国语言便于表达含义、难以表达情感,便于沟通事务、难以沟通心灵。要表达理念、思想、情感等在建设和合作中更高层面的精神世界,需要用各国母语进行深层次交流。

(二)课程设置不匹配

国际化人才结构层次偏低,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不匹配。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核心因素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需同时考虑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既考虑学术发展,也考虑社会服务功能。课程体系设置要深植于基本模块,同时要多元化、弹性化,世界是多元的、不断变化的,人才不仅要专业化,也要多元化,集多种技能于一身。课程设置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升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课程设置需注重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弹性化,顺应国家建设、国际环境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实践应用能力,了解多元世界,有外语交流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三)跨文化沟通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互动越来越多,跨文化冲突问题也随着合作的开展日益突显。瞿振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好的国际交往能力的文化使者,才能达到民心相通。”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能架起友谊的桥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缺乏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能力,伤害对方民族情感、轻视对方的宗教和文化,将使合作变得艰难,甚至是无法继续开展合作。高校是知识与文化传承的基地,也是知识与文化的主要生产和创造基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主要是向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对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介绍方面,偏重于介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一带一路”沿线是新的发展热土,为国际化人才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机遇,为平衡国际化人才地区分布提供了新空间,高校可以在充分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与文化和跨文化沟通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国际化人才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严把教育质量关

首先根据市场主体和相关组织的需求,在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扩大招生规模,其次在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特点和地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的重点项目需要,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国家高校和地方高校合理统筹,在短缺的人才领域,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从招生、课程、教学、管理、毕业等环节严格把关,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数量足、质量优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2018年,北外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北外开设的外语专业达94种。高校要准确把握相关语种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非通用语种人才的招生政策,做到既解决具体语种人才缺乏的问题,又避免盲目扩大生源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建立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短训中心,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这类人才的急迫需求。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可以成立非通用语种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组织提供紧迫的非通用语种语言服务。非外语专业的公共外语课程可包括一至两门非通用语。通过以上方式,解决非通用语种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完善专业结构,创立中国国际教育品牌

改革国际化人才教育的内容,设置与国际化人才需求衔接的课程体系,兼顾外语和专业课教学安排,使国际化人才成为通晓外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19年,教育部提出将增加“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硕士、博士学位名额,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研究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等。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校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由参与到发挥引领作用的角色转变,中国高校在国际化人才教育中要与此相匹配完善相应专业结构,将国际化教育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内容既包括现代前沿科技、前沿知识,也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国的国际化人才要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的视野,要以中国文化为根。学习外国文化,要首先吸取本国文化的精华。正确把握国内大局,才可能深刻理解国际局势。学贯中西,才能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要加快培养更多根植中国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情怀;把握国际大势、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协作能力的高端人才,建设有中国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海外国际学校,建立中国留学教育品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相关教育行动,逐步实现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为民族复兴伟业服务。

(三)加强跨文化沟通

加强跨文化沟通,首先要立足本国文化,本国文化是根,要扎根本国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本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外国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传承的情感,才能深人理解外国文化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等对于其他民族赋予的深刻含义,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彼此尊重才能建立稳固而长久的合作关系。加强跨文化沟通,要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共同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虚心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唯我独尊;也不能失去自我,以他人为中心,更不能丢弃本国文化中宝贵的思想精华。加强跨文化沟通,实现心相通,共命运才是久远的。

(四)设立专项“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在大学设立“一带一路”学院

“一带一路”倡议是高校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机遇,高校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化人才教育,将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高校通过深化与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组织、企业、国内兄弟院校、各级政府、国外高校和智库等的合作,可以打造立体化的国际化人才教育网络。高校通过设立专项“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形成引進沿线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和向沿线国家输出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双向互动的机制,加大国际化人才教育培养力度。高校要引入国际一流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可定期运用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网络资源,开展著名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线上网络授课、适时开展线下互动交流;进行优秀留学生互换学习、学位联合培养;开展寒暑期学生交流学习项目;进行合作办学、在沿线国家办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主题,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学校、智库、企业、政府、国际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合作论坛;设立“一带一路”学院或研究中心,创办实用性强的短期国际化人才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教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引进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中国留学、引进入才,为我所用

2017年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可以在华就业,加大了海外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2015年3月,中国宣布每年提供1万个名额的政府奖学金给沿线国家,吸引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中国留学。2018年,来自182个国家的6.3万名获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其中学历生5.7万人,占比约90%;研究生4.4万人,占比约七成。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沿线国家优秀人才奖学金,吸引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中国留学。

2017年,有31.7万沿线国家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64.9%,增幅达11.6%,高于各国平均增速;中国有6.6万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比2016年增长15.7%,增速高于我国出国留学的平均水平。其中国家公派3679人,涉及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今后要加强引进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加大沿线国家人才引进工作,为我所用。

(六)吸引海外留学生和海外人才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

国际人士盛赞“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这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倡议,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美国专家威廉·琼斯说,“一带一路”倡议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因为这项计划可能跨越好几代人,“一带一路”建设正努力让大多数人摆脱贫困,逐步走向繁荣。当前,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回国服务、来华留学创三高的繁荣景象,国家要吸引海外留学生投入“一带一路”建设,要加强海外和沿线国家优秀人才引进,特别是吸引拔尖人才。使海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人才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具有国际背景和掌握前沿知识的优势,把祖国需要的领域当做人生的舞台,学有所用、施展才华,在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建功立业、实现梦想。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化人才教育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偏低端、地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需要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完善专业结构,加大“一带一路”非通用语种语言人才教育,加强跨文化沟通,设立专项“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在大学设立“一带一路”学院,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中国留学,吸引海外留学生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事業,平衡人才地区分布。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发挥高校智慧云集、教育人才、集中传播知识、授业解惑、传承文明的优势,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为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源源不断教育、培养和输送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路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