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019-09-10 07:22刘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刘莉

摘  要:2018年1月国家发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该标准提出组成高中信息技術学科的四个核心要素: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旨在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以信息意识为起点,计算思维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为方法,信息社会责任为依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中生。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学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重构教学模式,内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是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新课改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各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指出了全国高中教育的总纲领。作为基础学科的信息技术更是肩负重任,纵观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展望未来,谁拥有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谁将离成功更进一步。新课标中明确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后应达到的必备素养,分别是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理解

1.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敏感度和对信息的价值的判断力。一方面,它提出高中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能够意识到信息的存在,并且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指出高中学生能够对信息的有效性、权威性、时效性、动态性等进行理性辨析与取舍。敏锐的信息意识,决定了信息技术活动的顺利展开与高效发挥,有助于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提升。

2.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表现在:学生处理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做到能够运用恰当的计算机方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方案与模型,评估结果与目标实效。使问题的解决呈现系统化、高效化、模型化、自动化。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的网络资源,软硬件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些产品更趋向于大众化、简单化、趣味化,内容丰富,功能强大。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操作经验,能够选择并掌握常用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资源的认识与工具的操作技能,助力学生终身学习。

4.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不可否认,技术具有两面性,高中生作为信息社会的受益者,应该具备自我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加强自律力,积极主动维护公共信息合法权益,遵守信息社会的相关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数字化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维护信息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信息社会合格的中国公民。

二、利用项目整合课堂教学,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学科要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课程内容设置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项目整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掌握,而且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以往教学中,利用单个知识或操作能力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孤立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持久关注、自主学习的欲望、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可拓展性,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利用项目定位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形成学习脉络,嵌入学科核心素养。

在旧课标与新课标的这个过渡期,结合教学实际,兼顾新课改理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适应信息技术学科课改大环境。回望信息技术课改历程,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已经晋升为必修模块,作为计算思维中的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选择课业、深入个性化学习、进入高校深造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素养之一。教学中,在“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块中,可分为以下三个项目阶段:

第一阶段,设置示例项目——登录程序,带领学生去认识信息社会的原型,评价蕴含的艺术素养、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建立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创设多样化的、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助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计算思维素养。

第二阶段,在学生习得案例项目的内容与能力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操作的可行性、学习环境的具体情况,创设真实程序设计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项目反映出的信息问题。例如“学生信息管理程序”“英语学习小助手程序”“信息技术教室的维护统计小程序”“倒计时小程序”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抽象、构思解决与评价方案,建立信息模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主动观察现实生活或者使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能够互相交流分享信息,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拓宽信息视野,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信息社会责任素养;创设数字化学习的工具,助力学生抽象,构思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发掘解决问题的信息模型,利用程序设计的概念与方法构建模型,调试运行,进一步完善、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计算思维与知识的迁移能力。

第三阶段,拓展项目的教学内容。经历项目的第二阶段,学生能够初步完成现实生活的程序开发,学生所学还只是停留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当中,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通过程序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分析生活中典型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新课改中的数据与计算之间的紧密关系,产生程序中对数据处理的功能实现愿望,进而引入新课题“常用数据库的使用建立”课题的学习。

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使得项目既能合理渗透信息计算学科的核心素养,又能有效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助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引导领悟数字化环境,强调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发展。作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思维”的方法,拥有基本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形成敏感的“信息意识”,贯穿始终的“信息社会责任”素养为教学目标,助力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