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洁康
摘 要:王宠是明代中期成就卓越,而又以韵味称胜的书法家。王宠生活的时代是以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发展的繁盛时期,王世贞《艺苑后言》说过,“天下法书归吾吴”,说明吴门书派在当时巨大的影响。由于王宠书法本身带有的“高古”、“奇趣”,在书法这门艺术中的独特性,他本人也被世人与祝允明、文征明、陈淳并成为“吴中四名家”,王宠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书法功力可见一斑。王宠作为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中无不包含着王献之的纵逸,虞世南的典雅,再加上自己的拙逸之趣,灵活地蔚然纸上。王宠的行草书尤为精妙,其小楷也较为擅长,他的小楷呈现出一种“空灵”“疏散”之美。
关键词:王宠;《游包山集》;小楷;艺术特征
王宠,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世称“王雅宜”,颜其室为铁砚斋,采芝堂,御风亭等。曾贡入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士,又称“王贡士”,“王太学”。王宠对诗书画造诣极高,诗宗建安诸子,染盛唐之风;文习司马迁、班固,深的笔致;画善山水,得黄公望,倪云林之墨趣。但所善之目,又偏以书法见长,在艺术上的造诣使“一时名士皆归之”。王宠书法初师蔡羽,其师正、行书尤其遒劲,常以秃笔取劲,姿尽骨全,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在王宠的书涯中无不看到他的影响。在之后的书学实践中,王宠取法高古,上追晋唐,楷书学智永、虞世南,行草书学二王,犹以献之为宗,融会贯通,合而成雅,独具一格。
一、王宠《游包山集》概况
《游包山集》是王宠小楷的代表作,诗大约作于1520年前后,是王宠在游昆陵包山时,兴趣使然,笔墨兴发,作出了这本诗集。几年后经过其好友补庵居士处,居士几次向他索书,第二年他便将游包山时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五首诗寄予了补庵居士,居士兴奋不已,如获至宝。他的好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十分惊叹,称之为“天才妙绝”。《游包山集》为卷纸,纵21.6厘米,横323.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二、《游包山集》的結体
王宠的《游包山集》结字出自《阁帖》,书风旷适疏宕。此卷的结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笔画之间结构脱落,很多笔画只写到一半;笔画之间不相接搭,字体之内侵入很多空白,笔与笔之间有一种似连非连,若有若无的感觉,显得异常“疏淡空灵”。宋人苏轼曾说过,“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王氏的《游包山集》正符合其结体“宽绰而有余”之美,以外拓结体为主,少内掩。字内空间往往右边空间较大,布白较多。从字势上看结体,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字势于严正中见欹侧,抑左扬右,大致呈现出一种“左倾势”的状态,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给人以美感。清代傅山《霜红龛集》中曾言:“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这种平中求险的做法,给作品增加了极大的趣味性。《游包山集》的结体与《黄庭经》有相通之处,皆以空灵疏淡取胜,形断意连,相互顾盼,古拙中见妍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点代画,含蓄深沉;外实内虚,主笔突出;拙巧兼用,简洁明了。
三、《游包山集》的用笔
用笔精到,笔法精致贤淑,圆浑劲健。从这本诗卷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用笔多是以圆笔为主,方笔较少。行笔缓慢,笔势稳健,笔画圆融,笔与笔之间有顾盼,笔画分离少映带,不放纵。此卷中锋行笔,藏锋收敛,并无尖刻锋利之笔。圆润灵通,周到丰满,且又法度严谨,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取法锺太傅,二王,智永的痕迹,有着魏晋楷书的朴厚神韵和篆隶结体的自然之趣。此卷中短撇长捺的特征在其中比较突出,撇画短,有伸缩之感,而捺画突出且显得舒展大方,且含有隶书笔意,显古拙之趣,转折处多用圆笔,采用外拓笔法,将字内空间拓展开来,墨色渐重,力度十足,显得遒劲丰润。长横画向右上倾,造成“左倾势”的视觉效果。钩挑短而简洁,含蓄深沉,极富张力,有一种似断还连的感觉,给人更多的遐想。临写时要注意起收笔的平稳,要给人以既工稳缓慢又空阔舒朗,既笔势精妙又洁净超逸的美感。由于注意其《阁帖》中的韵味,用笔节奏感强烈,因此有“以拙取巧,合而成雅”之论。
四、《游包山集》的章法
章法上的布局也颇具魏晋之度,纵有行,横无列。由于此卷受《黄庭经》影响比较大,所以其小楷和其他魏晋小楷一样,纵有行、横无列,疏密有致,章法自然。纵观全篇,虽字字独立,但却字与字之间彼此照应,一脉贯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偃仰向背,穿插避让,给人以不激不厉、清净绝俗的美感。没首诗开头结尾处清晰,并无急缓之处,平淡清雅。
五、《游包山集》的气韵
王宠的书法,在青年时期,所作之小楷皆为点画分离,少映带,虽气息高古,但不免于木板拓本,神采、气势等都受到限制,笔法虽从晋人中出,但始觉有距离,有晋人之形,无晋人之风骨。但王宠小楷《游包山集》其中的韵味,用笔节奏感强烈,因此有“以拙取巧,合而成雅”之论。王世贞也比较说,“文以法胜,王以韵胜,不可以优劣等也”,说明了王宠书法中的韵味十足,很有见地。
六、结语
总的来看王宠《游包山集》中的特色是险中求平,古拙中带有妍巧,以韵取胜,婉丽遒媚。临写王宠小楷,最重要的是掌握结构上的特征,抓住其中的重点。大致分析诗集中的字,多数具有“拙中寓巧”的特点,例如其中的“包”字,看似简单拙朴,起笔未用楷书的撇,而是用行草书的笔法,与下一笔横折弯钩联系起来,看似字形拙朴,实则用笔、造型巧妙。“抑左扬右”是诗集字形结构上的又一重点,整个诗集的字呈现出一种“左倾势”的特点。“参差错落”则是通过结构中点画或者偏旁的长短、开合、高低等变化来表现结构的自然美。“内收外展”主要是疏密上的对比,主要表现为内密外疏,密处紧凑,疏处展开,正所谓“知其黑,守其白”。“瘦肥相间”,在书法中很讲究肥瘦得体,有骨有肉,王宠小楷中肌肉饱满,精气内聚,通常会把字中主笔如“竖钩”“捺”等表现的“肥”,以增强“肌肉感”。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