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君
我曾在德国生活过一年,并在德国一所公立幼儿园实习,亲身感受过那里的自然教育,以及从社会大众到教育机构对大自然与幼儿间亲密关系建立的高度重视。
说到德国幼儿园的自然教育,不得不提到德国的社会背景。在德国,人们有着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传统和习惯。我生活过的城市是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城市四处遍布着森林和花园,一条大河穿城而过,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在城市里和谐统一。人们喜欢在周末等闲暇时光到公园、河边或是森林中休闲玩耍,孩子从小便积累了许多接触自然的经验,父母和老师会鼓励、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也正是成人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亲近自然的习惯,才使得孩子们能够自主、自由地探索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德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契合自然教育的思想,他们并不强调认知的教育,更看重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关系的建立。在德语当中,对小年龄孩子的教育是“Erziehung”,它的词源是Beziehung,表示一种强烈的关系、内在的联系,尤其强调感情的投入(而非简单的接触)。他们认为,教师、家长、幼儿三者是平等的,成人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我的行动来影响孩子,而不是用高度来要求孩子。他们希望通过创设一种激发式的教育环境,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各种条件,从而达到一种自我教育的状态。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尝试和解开迷惑的过程,孩子应当被允许犯错、不懂、争吵和提出相反意见,需要体验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这些都是发展的必经之路。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的成长就是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摆动以及情感的体验,孩子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体验到成功。他们认为教育最好的先决条件是:在互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自由中学习,在自然空间中学习,通过反思学习。
德语当中,幼儿园教师一词也并非“Kindergartenlehrer”(幼儿园与教师的合成词),而是“Erzieher”,翻译过来就是教养者,二者的区别在于:教师是有学科目标的,需要把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教养者更加强调打开身心去接纳和呵护孩子们,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当作孩子发展的支持者,促进其自我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以提供最佳的支持。
德国幼儿园也有类似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类纲领性文件,它们将幼儿园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运动、健康;语言、交流、写作;音乐、韵律;游戏、媒体、美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经验;社会和文化生活。任何幼儿园(包括森林幼儿园)都需要依据文件精神,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在我所实习的幼儿园,孩子们集体上课的机会非常少,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机会去接触和感受自然与社会。每周会有一天的“森林时间”,这一天的活动类似于森林幼儿园的日常,区别在于森林幼儿园是一直在森林当中,没有固定的教室,孩子在园的所有时间都在森林中,而我所实习的幼儿园的“森林时间”,只是在一周中的一天感受森林教育。
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北欧的丹麦成立,由一位全职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森林中散步时受到启发而建立。他们发现,经常接触森林的孩子身心更健康,其游戲行为和社会交往行为也发展得更好。德国人因为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理念,非常认可和接纳这种教育形式,因此森林幼儿园在德国得以发扬光大。森林教育其实是自然教育的分支之一,德国的自然教育还有很多形式,例如自然体验空间、荒野教育、农场幼儿园、景观空间教育等等。自然教育是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在具体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将自然体验和生态教育相结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
自然教育在德国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纳,他们认为自然对幼儿有着诸多好处。
首先,接触自然的孩子更安全、更健康。据德国保险公司统计,森林幼儿园的保费反而比普通幼儿园要低,在他们看来,森林幼儿园看上去危险,实际并不危险,幼儿能够在大自然中学会自我保护。无论天气如何,森林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都待在户外。德国的冬天很长,即便是冒着雪,孩子们依然整日待在户外游戏奔跑,锻炼了体魄。另有统计表明,在农场幼儿园长大的孩子身体更健康且出现过敏症状的更少。
其次,情商、情感素质培养是自然教育天生具有的优势。基本上,所有德国家庭都认为,孩子之间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强调和谐关系的建立、亲密联系的形成。在大自然中活动,更强调合作、相处,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
最后,自然环境是最佳的学习场所。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比大自然更能让儿童摆脱对玩具的依赖,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与外界互动、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自然物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的自然环境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学什么,每个孩子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自然教育实践方面,德国幼儿园也有着自己秉承的理念和做法。
首先,他们强调用体验的方式感受自然。他们觉得要知道花是什么味道,不能听描述,而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闻一闻,全息化的大自然通过感受才能体会得更真切。他们强调感知类为主的活动,鼓励孩子感受现象的存在,用全感官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他们强调让孩子有丰富的自然经历,例如,用自然材料制作弓箭、钻木取火、野外采集食物、赤脚走在不同自然材质的路面上等等。水和火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基本元素,只有亲身去接触,与危险打过交道,才知道它们为什么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并且他们认为自然教育不能数码化,要让孩子直接去体验。例如,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不认识的植物,不是用手机App扫一扫知道结果,而是用自然图鉴来比对、讨论,然后做出判断。
其次,德国的自然教育更加强调孩子的自由、自主、自我掌控,在自然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和激情,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游戏的内容和机会。在我所实习的德国幼儿园的“森林时间”活动中,孩子们除了集中一起吃点心,老师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划定活动范围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进行“撒欢式”的自由活动。当明确告诉老师自己选定的活动范围之后,孩子们就一溜烟地走出了老师的视线范围,在划定范围内四散开来,有的挖水渠,有的爬树,有的蹲在地上被一些动植物吸引,还有的在一片空地玩起圆圈游戏。大家根据兴趣自由玩耍,时而独立分散,时而交互协作,教师则在一旁观察巡视,偶尔提醒安全事项或是给出活动建议,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们自由主导的活动。再例如爬树,幼儿园给出的爬树规则是:只能自己爬,不能让别人帮忙,老师相信孩子能够学会自己掌控局面,知道自己能爬多高。
最后,自然教育也会通过项目或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例如,一所德国的森林幼儿园,每到毕业季都会让孩子们自己决定一个毕业仪式的主题,并会为之精心筹备。有一年他们决定办一场印第安式的毕业仪式,于是孩子们阅读了关于印第安文化的书籍,尝试在树木上用木刻的方式雕刻印第安的图腾画,还有的穿上自制的印第安装扮,等等。还有一年他们决定办一场马戏团风格的毕业典礼,他们自己搭建马戏团场地,商量排练表演的内容。也会有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森林,为弟弟妹妹们的毕业季帮忙,这也体现了情感联系的建立。
德国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源于社会文化,也基于他们的教育理念,两者的结合正好契合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这也是自然教育能够在德国方兴未艾的原因。相比之下,可能我们并不具备德国那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亲近自然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我们可以从理念上首先做出改变和调整,开始重视幼儿与自然亲密关系的建立。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份活教材,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爱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