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理琨 郑盼盼 任昕雨 宋桐皓 吴梦 王冠
摘要:中小城镇文化中心建设,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中小城镇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中小城镇在文化产业上的不足与缺陷,提出创新型文化中心建设的设计理念。将文化中心与企业、新兴科技、教育相结合,完善文化中心的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使其向着多元化、多内涵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激发中小城镇文化活力,整合文化资源,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城鎮;创新型文化中心;企业文化;新兴科技
1、引言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文化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文化中心是保存城市记忆和传播当地文化的一个特定场所,因此文化中心的建设对当地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城镇发展是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点。大部分中小城镇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故改善中小城镇文化中心的建设刻不容缓,使其平稳健康发展,承担起推动中小城镇文化建设的枢纽作用。
2、文献综述
基于“文化+创新”视角的研究认为,当前城市中普遍出现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建筑组合在一起的文化建筑群,形成具有标志性作用的“组群”建筑[1]。文化建筑的自身功能日趋复合化,多馆复合成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中大量出现的一种类型[2]。多馆复合中心是由多个不同功能的文化场馆组成的文化综合体建筑,它使不同的文化形式相互借鉴,相互激发,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3]。基于“文化+企业”视角的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应当积极借鉴传统文化[4],发挥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无缝对接,使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5]。基于“文化+科技”视角的研究认为,科技推进文化形态演进、产业发展和新型业态的形成,文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6],这两者的融合是以文化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赋予文化产品更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创造更大价值[7]。基于“文化+教育”视角的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和发展的缩影,传统文化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和文化宣传[8]。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从多角度对城市文化建设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针对中小城镇创新型文化中心的研究仍不足,本文以天津静海为例,对此开展案例研究。
3、静海文化中心的现状
3.1 静海文化中心建设现状
静海是距天津市区40公里的一个市辖区,2016年78.21万人创造了680亿元GDP,现存古遗址、古墓、纪念地较多,文化底蕴丰厚,区内建有文化馆、乡村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选取静海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如西双塘特色小镇、陈官屯大运河博物馆、静海文化广场,采用实地参观、采访工作人员及游客、走访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关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查阅网上信息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和博物馆的建设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直观形象的分析。
线上线下问卷数共314份(线上214份,线下100份,线上面对各地人民,但线下是对静海当地人做的调查),如表1所示。
通过线上线下对各地人民,和静海当地人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民想要去了解文化中心,却机会较少,当地资源短缺,设施设备不完善,居民缺乏便捷的途径去了解文化中心。随着电子科技发展,高达74%的人通过网络、电视传媒了解文化,而通过纸质书籍等其它传统方式的占比不足4%,了解途径多依赖于网络媒体。而一半的人苦于了解文化的机会较少,有大约40%的静海当地居民表示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去文化中心了解并学习文化。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人都对天津文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果在当地建设一个新颖独特的文化中心,超过90%的居民表示非常愿意去参观学习。
3.2 静海文化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静海文化中心建设情况的调研,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总结如下。
(1)文化中心规模较小,选址较偏僻,内外部设施不完善。博物馆、西双塘文化中心等选址均较偏僻,周边公共交通不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内部陈列品、文物等不足,展品陈旧;外部配套设施缺乏,吸引力不足。
(2)文化中心建设缺乏区域特色,整体协调性差。各文化中心之间、文化中心与当地企业之间联系均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难以形成稳定的影响力。
(3)当地居民文化意识薄弱,对文化中心关注度不高。他们对文化中心的建设情况不是很了解,甚至对当地优秀文化不了解,去文化中心的频率也较低,而且了解文化的机会较少,了解的途径过于单一。
3.3原因分析
(1)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足。政府在文化中心建设的投入、促进文化中心间交流、促进文化中心与当地企业交流等方面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各文化中心间信息不共享、文化中心与企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2)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当地城镇文化景观不新颖,并缺乏保护和维护;内部展品缺少特色与创新,缺乏艺术性和协调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
(3)宣传不到位。博物馆等文化中心内基本只有游览参观,形式单一,缺少新颖独特的展览方式。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手法单一,宣传内容缺乏创意。
4、静海创新型文化中心建设的对策
中小城镇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基础建设却薄弱,静海当地文化中心使用率低,内部运营及信息流通滞后,设施陈旧,服务内容单一,宣传力度小,当地居民不清楚文化中心现状及发展近况,甚至缺乏兴趣,致使当地文化传播程度不足,文化普及薄弱。创新型文化中心将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策略改变现状。
4.1 文化+企业:以企业文化为结点,文化与企业共同繁荣
企业文化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并在社会的不断前进中吸取新时代的发展元素。以企业文化为媒介,攫取时代元素,使文化与时俱进,令文化中心更具时代特点。在促进文化中心发展的同时,带动企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企业的共同繁荣。
4.1.1企业文化“引进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展现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理念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的缩影。中小城镇的企业大部分是从本土成长起来的,这些企业与当地人民保持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一开始就以当地人民为主体,它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它的企业文化也扎根于本土文化。位于静海的天津中物网络科技股份公司,是一家海外B2B电子商务综合提供商,其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以及“build your life”,充分体现静海人诚信、创新、激情的特点,公司短短几年时间,成功上市。通过“本土优秀企业入驻文化中心”的策略,扎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企业文化与文化中心的传统文化两相呼应,可以使文化中心的文化元素更具多样性,文化展现形式更具灵活性,服务内容更加多元化。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下,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企业跨区域发展已成常态。在本土传统文化不丧失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外来优秀企业入驻文化中心”的策略,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展,为文化中心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完善文化体系,使文化中心更具开放性。
4.1.2传统文化“走出去”
文化中心与企业的合作,实质上是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以企业文化为桥梁,发展和宣传传统文化。这两者的融合,将有利于文化中心整合文化资源,完善中小城镇特色文化体系,形成充分展现地方特色文化、风俗民情的创新型文化中心。本土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吸纳时代元素,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传承与弘扬。基于此,文化中心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将大大增加,对居民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将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亦将不断扩大。企业自身可以借助文化中心的平台作用向投资方、合作商展现企业风采;可以向当地群众充分展示企业文化,吸引更多人才。利用企业影响力,文化中心也将更加全面的弘扬区域特色文化,通过不同企业的不同渠道,借助企业宣传、企业合作等手段,为不同游客提供更多获取文化知识的途径,增强文化吸引力,让更多当地的传统文化“走出去”。
文化中心向企业提供展示自身的平台,这可以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展現企业风采,打响品牌知名度,推动自身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挖掘更多发展潜力、谋求更多发展机会、寻求更大上升空间。同时,文化中心的建设运营将由企业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用更具创意的推广形式对文化和企业双重宣传,这种创新型的运营模式可以帮助文化中心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将文化与企业有机结合,以企业文化为结点,实现二者的共同繁荣。中小城镇可以借此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和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减少人才流失,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4.2 文化+科技:以科技为媒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科学技术是文化形态演进的催化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型文化形态形成的核心动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新兴科技手段能够增强人们对文化的兴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激发静海的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发展,完善文化建设。
4.2.1 构建APP交流平台
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当代获取文化的主流形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每天都会抽出部分时间来浏览网页、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以开放创新为目的,为热爱文化的用户,推出一款由创新型文化中心网络运营的APP交流平台。软件除正常的文字交流外,还可以添加时间、位置、图片等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投票。此外,新元素网络APP在线联络也是一大亮点,后台工作人员全天候服务,随时随地,对使用者感兴趣的文化做出细致详尽的解读。在参观完文化中心后,人们亦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供他人评论交流。
4.2.2 与VR、AR技术有机结合
在文化中心增设VR体验区,将静海的大六分村灯杆圣会、独流通背拳等当地特色文化的数据导入VR设备中,将静海与其他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作品,如名家的书法、书画等以虚拟现实的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将静海的古遗址、历史文物资料导入该设备,令游客身临其境的观赏平时遥不可及的珍贵艺术作品,使访客和作品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联系。同时解决了某些特色文化和珍贵文化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使人们以最近的距离体验异地多样的文化。
在创新型文化中心,将AR技术用于静海的古遗址、古墓复原等模块。文化古迹的信息以增强现实的方式提供给参观者,用户不仅可以通过HMD看到古迹的文字解说,还能看到遗址上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人们只需轻轻一点,文物便以立体化、全视角的形式呈现,文物的图案清晰可见,狩猎耕作、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画作尽收眼底。人们在浏览参观的同时,还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接收到展品的相关资料,观看展品的相关数据,亲身走进,甚至进行触摸体验。AR技术的引入,将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起到无可代替的作用。
4.2.3 建设“电子式”图书馆
在文化中心内部设立“电子式”图书馆,在馆内加入电子图书、知识竞答小游戏、读者交流区等新元素,不再只是陈列单一的静态的纸质书籍。电子图书,方便查找,形象直观,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致,在电子屏幕上添加知识竞答小游戏,以动态的呈现方式不仅可以缓解精神疲劳,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加深记忆。读者交流区为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不再局限于书面上的知识,在有限的空间和志趣相同的人畅聊,谈论自己的想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促进沟通交流。
4.3文化+教育:以国民教育为载体,文化与教育共同发展
系统的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对文化本身的传承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语言修养、文字底蕴在系统的文化滋养下也会有所提升。在文化中心开设基础文化的教育活动,即根据不同的年龄阶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划区域普及文化教育,是适应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保证。
针对青少年及以下年龄阶段的人群,设立儿童活动中心,多以故事、图画等更生动、更具体的表现形式展出,普及传统及当地特色文化;增设体验类小游戏,培养孩子们切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引入多样的培训班,供有兴趣的孩子自主选择学习。针对老年人,开设老年活动中心,提供临时性舞台,增加戏曲类节目,让老人也能领略文化风采。静海成立了书法协会、艺术团、业余剧等兴趣艺术团,文化中心定期邀请他们表演节目、交流心得,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充实生活。当然,亦会在文化中心为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开设基础文化的教育活动,如:计算机操作、辨识地图、介绍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法律知识、生活常识等,以此来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人们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基础教育学习班等按功能分区域的整合,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使文化中心更加亲民,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5、结语
创新型文化中心的建设对中小城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重大意义,对中小城镇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的提出,将企业、科技、教育与文化相结合,是“多馆复合”的全新设计理念。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可提高全民参与度;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宣传内容的创意性,可扩大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灵动鲜活的呈现方式和实体感知,可缩短参观者与文化遗产的距离;不同功能区域的设计、各类基础文化活动的开展,可拓宽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碰撞融合,有利于完善文化体系的建设。建立创新型文化中心,必能激发中小城镇的文化活力,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最终推动中小城镇全面发展,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致谢:天津商业大学张金娟教授、天津商业大学郑丽霞讲师对本文写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洪硕镭.中小城市文化建筑群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4.
[2]姜秋实.中小城市文化建筑多馆复合设计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
[4]李月琮.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10).
[5]张钰祥.浅谈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6).
[6]贾佳,许丽勇,李方丽.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8(14).
[7]崔木花.文化与科技融合:内涵、机理、模式及路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15(01).
[8]孙文轩.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