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琪 叶怡扬 林绮
关键词:大学城信息平台;信息交流;栅栏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06-0110-04
Keywords:information platform within university town;exchange of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fence;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
0 引 言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催生了日趋丰富的线上信息传播平台,在大学城内亦是如此。在实践中,以学校官方、学生组织、行政班等为主体设立的信息传播平台的传播效率远没有达到满足学生对大学城各高校信息实际需求的愿景。平台主体过多、质量良莠不齐、技术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平台信息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壁垒。这些壁垒的存在犹如一道道栅栏,横在平台与学生之间,在此不妨形象地称之为平台信息的“栅栏化”。
在学界已有的关于高校交流、信息阻隔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以学生诉求为着眼点,对学生感受到的平台信息“栅栏化”程度进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剖析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的原因,进而为促进大学城平台信息无“栅栏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思路。
1 研究方法
研究借鉴了查尔斯·扎斯特罗所阐述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信息平台拟人化,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纬度进行“栅栏化”的原因探索,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公开信息检索等方式完成对所需数据的搜集。
1.1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在抽样误差为5%,置信区间为99%的情况下,确定最终样本量为667,并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三种类型高校的在校生人数(985/211高校;普通本科;高职高专≈3:8:2)为配额依据,于上述三种类型高校中依次调查学生154、410、103名。调查共计发放纸质问卷641份,网上问卷72份,问卷有效率为93.55%。经KMO检验、巴特利球形检验及信度分析显示,问卷结构效度较好,信度较高。
1.2 深度访谈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20名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将访谈结果与问卷开放性问题相结合,以期充分了解被访者的内心思想与对问题的详细看法。
1.3 公开信息检索
调查中涉及的高校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均以2018年7月1日为标准时点,调查期限为2018年7月15日至25日。针对高校内部网站的链接情况,統一以学校官网主页为链接起点,向外发散、层层递进地统计校内网站的链接结构,不能由学校官网链接到的网站、独立二级学院和校外网站不予统计;针对公众号数量,统一以学校全称和学校简称为关键字进行检索,辅之以人工识别,对于不能由上述关键字检索得到的公众号,不予统计。
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栅栏化”原因分析
良好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目标受体与信息诉求者间的高度契合,但由于实践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两者往往无法有效接轨。在本章中,我们借鉴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信息平台的发展类比人类的发展,并结合实践调查结果,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剖析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产生的原因,以求全面客观地了解问题的产生。
2.1 微观系统分析
在扎斯特罗的生态系统模型中,微观系统指在整体环境中看似孤立的个体,本文将信息平台拟人化,从信息平台的角度分析其本身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常见的几大线上信息平台中,最受学生青睐的三大信息获取途径依次是:微信公众号、QQ、官方网站。在此基础上,兼顾自媒体与官方媒体两种性质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自媒体的代表、以校园网站作为官方媒体的代表,对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各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站进行着重调查,将每个高校搜索显示信息条数梳理统计如表1所示。
另一方面,从平台本身入手进行深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信息平台存在融合水平低、和链接结构乱两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单就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的进驻高校而言,部分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多达两百个,账号主体涉及个人、学校、企业等多種类型,主要受众涵盖社会、学校、学院、兴趣组织、班级等多类对象,更新时间长短不一,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每个公众号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平台融合水平较低。根据对各高校校园网站的调查,除了平台数量较多外,极大部分高校还存在链接单导向、网站边缘化、站点入口不明等问题,选取一所高校的网站链接结构为例,如图1所示。
2.2 中观系统分析
中观系统指与个体相关的小微群体,本文指平台信息的诉求方以及平台信息的发布方。
2.2.1 信息诉求方
学生作为大学城平台信息的最大受体,若学生对信息的诉求与平台信息之间存在较大偏离,会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平台信息传播的效率。据调查,学生对我们列举的七大校内资源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更以招生就业信息和图书馆资源为甚学生对外校资源的兴趣程度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对外校的信息有着较高的需求。
通过调查学生获取外校资源的方式,发现最普遍的信息获取方式是通过社交平台上好友的转发,选择这一方式的同学接近总体的70%;通过定期浏览外校相关平台,主动且有意识地获取相关信息的同学比例最少,仅占18.7%。值得关注的是,在通过社交平台上好友的转发来获取外校信息的被调查者中,又有11.9%的同学仅通过这种方式及线下老师同学的告知来获取外校相关信息,说明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较低,信息获取较为被动。
另外,55.2%的同学反映在搜集信息时不了解从哪个平台入手获取信息;49.2%的同学反映经常找不到自己想要相关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虽不乏平台布局结构、信息发布渠道、信息访问限制等,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其中也有学生信息搜集能力不足的原因。
2.2.2 信息发布方
从信息发布者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深入的信息交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资源共享的问题,而资源共享难免触碰到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仅就学生而言,16.5%的同学在调查中明确表示不希望与外校学生共享本校的优质资源,且这部分学生中有22.7%本身就是学校或学院的平台管理员。在问及具体原因时,同学们表达了对学校所供资源的自豪感,同时也流露出对资源共享带来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的隐忧,尤其是针对消耗性资源与竞争性资源时。
另一方面,多数平台的实际信息发布者与信息发布需求者角色相分离,实际信息发布者按信息发布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信息发布。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发布者往往只关心任务的完成与否,对所发布的信息是否覆盖目标受众并不会进一步跟进。
2.3 宏观系统分析
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比如文化、制度、习俗等。本文指的是平台自身性质、平台管理模式、高校合作体制及宏观网络环境。
从平台自身性质而言,自媒体时代下部分媒体平台的准入门槛极低,个人可以进行平台的申请和运营。较低的准入门槛加上大学生群体固有的流动性,产生了大批阶段目标集中,但活跃时间短、继承性低、良莠不齐的信息平台。
从平台管理模式而言,一是考虑到管理责任化与运营效率化,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种类平台的负责人不尽相同,在实践中难免出现如下问题:纵向上,平台负责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平台内容可能覆盖的受众范围;横向上,同部门的不同性质平台间信息一致性难以保障;二是平台作为一个信息发布的“高音喇叭”,往往扮演着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平台不会将信息下放到每一个信息受体,需要信息诉求者主动打破固有壁垒,追寻目标资源。
从高校合作体制而言,大学城缺乏能够赋予高校信息交流充足动力的驱动性政策。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而言,高校方面主观上担心信息深度交流及资源共享对本校核心竞争力及师生利益的损害,客观上也会考虑资源共享带来的费用分摊矛盾与风险成本控制,使得信息交流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从宏观网络环境而言,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来源广、维度多、种类杂、内容丰富,形形色色的信息使人们应接不暇,在增加了人们对诉求信息辨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信息对目标受众的命中率;另一方面,不同种类平台间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各有所精,融合度低、更新换代快、集中交流不强,使跨平台沟通存在较大壁垒。
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栅栏化”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邀请同学们对其感受到的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程度进行打分,打分区间为0到5,分数越高,表示同学们认为的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程度越严重。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得分为2.58分,其中最高为4.8分,最低为0.5分,说明同学们普遍认同大学城平台信息交流存在一定壁垒,但对其具体程度的感受差异较大。
剔除中位数2.5分,视打分在2.5以下的同学认为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程度较低,打分在2.5以上的同学认为大学城平臺信息“栅栏化”程度较高,将学生群体分为两类,运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影响学生对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感受程度的因素。为方便阅读,做符号约定如下:
因变量:
y——学生对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的感受程度,y=0表示同学认为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程度较低,y=1表示同学认为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程度较高。
自变量:
x1——所在年级,x1=1表示“大一”,x1=2表示“大二”,x1=3表示“大三”,x1=4=表示“大四”,x1=5表示“研究生及以上”;
x2——就读院校,x2=1表示“985/211高校”,x2=2表示“普通本科”,x2=3表示“高职高专”;
x3——管理学校/学院信息平台情况,x3=0表示“没有管理过”,x3=1表示“曾经管理过”;
x4——认为学校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存在问题的多少,问卷共列举11种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学生选择的累计数作为变量的值;
x5——对大学城高校间交流的平均满意度,取值范围为0到3;
x6——在获取其他学校平台信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数量,问卷共列举5种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学生选择的累计数目作为变量的值;
x7——平时是否会关注所在大学城其他高校信息,x7=0表示“否”,x7=1表示“是”。
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删除不显著变量后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从回归方程的系数可分析得出,x3的系数=1.448>0,x6的系数=0.513>0,x7的系数=2.332>0,说明曾经管理过学校/学院相关信息平台的同学、在获取其他学校平台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的同学、平时会关注所在大学城其它高校信息的同学倾向于认为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的程度较高;x5的系数=-0.792<0,说明对大学城高校间交流的平均满意度越高的同学倾向于认为大学城平台信息“栅栏化”的程度较低。
4 促进大学城平台信息无“栅栏化”的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学生、平台、高校、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大学城平台信息无“栅栏化”建议。
4.1 化“原地待命”为“主动出击”,提高信息搜集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平台与信息诉求者之间由传统的单一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学生应与时俱进,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化“原地待命”为“主动出击”,提高信息搜集能力,耐心、静心、恒心,“善通其变,莫执其方”,从自身入手,争取突破信息交流的壁垒。
4.2 提高平台准入门槛,优化结构,促进融合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高校相关平台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应严格划分官方媒体与兴趣媒体间的界限,加强对平台主体的鉴定与审核,提高平台准入门槛;优化主干平台与分支平台之间的链接结构,完善页面布局、明晰信息分类,促进平台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同性质平台间的信息整合,提高同一平台不同性质平台间的信息一致性,促进平台间信息的有效融合。
4.3 组建大学城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大学城交流生态圈
建议组建大学城信息共建共享平台,打破校际网络限制,打通信息交流壁垒。从基本的时事新闻、热点专题到图书馆资源、公开课资源,从事后活动报道到开放性活动组织,从单一式发布到各校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以开放的姿态逐步推进高校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线上带动线下,由点及面,由虚转实,从以高校为主体到以大学城为主体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城交流生态圈。
4.4 建立高校信息交流领导小组,完善信息交流配套体制
高校信息交流难以由单一高校或个人兴趣组织独立完成,建议由政府牵头,以高校为主,建立高校信息交流领导小组。在完善资金扶助、技术支持、制度保障等的同时,鼓励并引导自发式交流,促进双向式交流、优势互补,避免或弱化信息的单向流动,自上而下,完善信息交流的配套体制。
5 结 论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线上信息平台作为大学城内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信息公开、师生交流、资源共享、校际沟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面对平台发展过程中日渐凸显的“栅栏化”问题以及学生对校际信息交流的渴求,仍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大学城平台信息交流的无“栅栏化”进程,使之成为真正服务于广大师生的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1] 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7.
[2] 余辉.从“叠加”到“相融”:高校媒体融合路径探析 [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1):71-74.
[3]蒋婷.全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中央厨房”建设探索 [J].新媒体研究,2017,3(3):75-76+79.
[4] 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杨颖琪(1997.07-),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叶怡扬(1998.06-),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林绮(1998.08-),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