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初探

2019-09-10 07:22何公平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性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等问题的对策,进而为推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升级提供参考。通过文章的研究得知,将教学目标明确化,创新数学教学形式,可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对策探讨,以此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

引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位家长的共同心愿。许多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都是希望教师能够教授孩子真正的知识,将其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由此也体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刚步入小学的学生就像白纸一样单纯,小学的阶段的教育就像是在白纸上作画,所以可见其重要性。数学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学科教育中三大中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为学生的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逻辑基础。因此,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模糊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尽管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认识其重要性,但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界定,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进行落实。例如,在教师撰写课程教案时,会以课程的饱满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进行教案内容授课时,对课堂发生的事情时未知的,将会使数学教师的教案内容未完成,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难以掌控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另外导致教学目标模糊的原因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与当时实际发展缺少联系性,常借鉴传统的课本,进行盲目照搬,导致与现实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1.2教学形式单一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育前提下,教学活动形式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采用传统授课的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趣味性的要求,降低学生课堂的回答问题以及听取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想象力,导致偏离优质的教学目标。另外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深度不够,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高效的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形式,以及难以发现学生对待问题具有差异性,继而选择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2.1通过情境教学,进行课前导入

对于小学生来说,过多的理论性知识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难以消化。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想要他們主动去理解、接受和消化知识是不可能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的这一特性,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去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在课堂中,从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提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教学“玩具”相关内容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学生喜爱的玩具,让学生能够正确输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第二让学生会写5以内的数;第三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面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这一课程的教学主题玩具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在网上找到与玩具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课前导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正式上课后可以先通过提问学生最喜欢玩的玩具是什么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之后,再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接着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再给学生展示他们喜欢的玩具。最后,教师可通过PPT将刚刚在图片或者视频中出现的玩具排列好,让学生根据PPT进行数数,从而完成让学生学会5以内的数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创新教学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小学数学的本质与特点进行完全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将知识、思想以及教学的活动形式进行有效的结合,防止单一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为目标,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参与的形式,进行高效的总结,形成有利于自身的学习模式。

2.3教学目标明确化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明确化,是将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在明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小学生年龄的因素,将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同时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行为,从而实现学生自身建立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生的心理建立了学习的信心,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数学教学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另外在教材上,数学教师应当针对与当前的教学环境的因素,对于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分析。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的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突出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以及概念的抽象性。而且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精准的判断力。然而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如果让学生感受到枯燥乏味,那么学生不仅没有办法能够很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还会逐步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致,没有办法完成后续的知识学习。所以,教师在给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2】杨元超.“情境———模型”双向建构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8).

作者简介:何公平(1972—),男,汉族,甘肃陇南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有效性小学数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