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鹏
摘 要:自我管理对于大学生十分重要,是大学生能否好好度过大学四年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大学生班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制定“班级公约”,从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四个方面探索高校班级管理目前相关问题并进一步在组建班级管理学生团队、创新探索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新模式等方面找寻解决措施。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我管理;学生
大学是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因此学生在大学中不能只像之前靠老师、家长督促学习,除了要自己自主学习知识外,还要学会如何规划时间和进行自我管理。班级是不仅是小学、中学的基本组成形式,也是高校组织学习和一系列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虽然在高校中的班级形式与之前大不相同,但它仍然是向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组织。高校班级工作的好与不好对大学生涯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高校班级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与审视班级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特征分析
目前,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与“70后”、“80”后甚至于大部分“90”的成长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物质条件大不相同,正是这些不相同的因素,才在每一个时代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也造就了每一代人独特的特征:
1、依赖性强、被溺爱
“0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被老一辈捧在手心里,在进入大学前,很多人的衣食住行是父母一手承包,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离父母较远,不能在依靠父母。遇到问题不知所措,遇事向父母寻求帮助,给家里人抱怨
2、思想开放、追求个性
“00后”生活在网络化时代,手机APP多种多样,他们接触新事物、掌握新事物往往比之前许多代更强、更快。他们标新立异,追求个性。更希望“自由”。
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1、普遍缺乏集体观念
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全体成员应该互帮互助,应该有被广泛认同的共同目标,渴望为这个“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但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本班有一定的凝聚力,普遍认为归属感不高,凝聚力较差,集体观念不足。
由于大学招生的特殊性,五湖四海的学生齐聚一堂,或多或少的文化、知识、语言差异造成了同学们不沟通、不适应等行为,加之目前的大学生大多追求个性,思维跳跃,缺乏“民主”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参与民主的积极性不高,民主意识淡薄,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或者有的同学在班级管理者竞选中失利后,不再愿意参加到班级管理之中,由主动参与者变为被动执行者甚至是消极应对者,班级凝聚力越来越差,认同感和荣誉感渐渐也就消失了。
2、普遍缺乏上进心
随着各家各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目前大部分学生为“00后”独生子,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让他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没有经历过挫折、逆境,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腐败思想的冲击,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生活上缺乏自主,使得学风不佳。
3、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为了让更多高中生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受国家扩招政策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学生干部则是他们之中遴选出来的。由于大学中大班人数较多,部分权责不清的学生干部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也就不能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眼中缺乏标杆,也就不会对班集体有所贡献。
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1、缺乏职业规划,具有从众心理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什么行业并没有具体的规划,看到别人在考什么样的证书,便随大流一起去考取证书,觉得自己也应该考取一个。由此可见,更多的同学对于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简单的认为多拿证就好。
2、对为了充满迷茫
在高中时期, 因为有高考, 很多学生都会有向上的动力———那就是大学。虽然有老师天天在耳边念叨, 但是更多人能坚持是因为考大学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他们可以在早上5-6点就起床看书, 也可以深夜刷题, 也可以为了上课不打瞌睡用各种奇葩的办法强迫自己睁开眼睛听老师讲课。似乎在大学前, 所有的学生都知道高考这个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学生一个人的目标, 更可以说是一家人的目标、一个班学生的目标、一个学校的目标。因此学生中少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处事能力的人。突然有一天离开父母和熟悉的老师同学,来到一个新环境,他们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活的好奇, 认为大学就像高中老师说的那样,是自由的天堂,他们肆意享受着属于高考过后的欢愉,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对未来有所规划,对未来充满迷茫,等到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
3、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不习惯没有人督促的学习,因此希望有人能督促自己学习。听到很多人说“争取不挂科就好”。但是一学期下来还是有挂科的学生,学生说“不知道自己一学期干了些什么,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学习,希望可以有人监督学习”。学生总是有一百个理由逃避学习,由此看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四、大学班级管理的解决措施
1、辅导员起带头作用,制定“班级公约”,提高班级凝聚力
辅导员多与学生沟通,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不要一学期下来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也不认识学生。因此,辅导员可以起带头作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制定“班级公约”,多组织集体活动以促进同学们之间,同学们与辅导员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辅导员融入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此外,还要有些硬性的、强制性的规定,辅导员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辅导员可以邀请优秀大四的学生或者研究生与大一大二的学生和交流, 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加了解大学生活,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当然, 班级管理理念的创新也离不开学校。要结合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 辅导员要多与学生的导师进行沟通, 更加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当然学校也要对导师制进行监督, 不要让本科生导师制有名无实。
3、尊重学生, 发挥班干作用
班干部是辅导员的好帮手, 在制定相应的“班级公约”后, 如何执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辅导员可以引导班干去认真执行“公约”。譬如把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的组长由班干担任。当然, 班干的选举也要通过民主投票, 不能“内定”。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的时候, 应该结合“班级公约”,身先士卒,要学习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辅导员不再像以往的一样,把“权利”独揽在身,不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样只会加剧学生的反感。
参考文献:
[1]贾笑颖.90后大学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思考[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26 (4).
[2]杜淑穎.高校班级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11 (06).
[3]席玉佩, 张梦迪.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构建文明班级[J].西部皮革, 2017, 39 (10).
[4]张惠华.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6 (04).
[5]赵彦贵.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