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磊
摘 要:通过对提升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声乐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进而分别通过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中的“讲”、“学”、“演”探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期为高校声乐课教师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讲、学、演”三位一体;高校;声乐课程;声乐教学模式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处于蓬勃的创新以及发展状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教学水准,同时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便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教师必须致力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1 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对声乐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各大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文学素养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有关课程整体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其中,我国传统的戏曲以及西方的歌剧都属于声乐和文学全面结合的重要代表[1]。
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声乐知识、技巧的过程中,注重的大部分是专业知识,很少会有教师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视为日常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在表演时很难塑造出感染力十足的艺术形象,不能充分将声乐整体的魅力发挥出来,最终导致观众无法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应当将自己树立成学生的榜样,自身应当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才可以实时为学生解惑、拓展知识视野,进而经由规范性较高的言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方便理解。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声乐艺术表演家而言,如果想要将一部声乐作品演绎好,最核心的基础便是能否对声乐作品本质内涵进行准确的理解,而良好的文学素养便能够帮助这些人员对作品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内容,不可只注重唱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本质内涵以及创作背景等,从而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例如,在学习我国传统的文艺歌曲—《大江东去》时,教师应为学生全面介绍此曲作者、歌词内涵以及创作背景等。《大江东去》的创作依据为北宋文豪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文学地位极高,一生却屡遭贬谪。《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对其政治生涯打击极大,苏轼回想起三国时期赤壁大战时周瑜的光辉事迹,对比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充满了感伤。青主是《大江东去》的曲作者,当时他身在德国,是为怀念家乡而作。《大江东去》作曲的技法以欧式风格为主,结合古风意境,风格十分独特。作者借古伤今,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上述背景、铺垫意义,方能对歌曲的内涵全面掌握,在学习、表演时,将自己的感觸融入其中[2]。
2 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中的“讲”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当中有记载,孔子在从师襄子学琴时,在十多天未学习新歌曲的时候,进行了反复的雕琢和练习,才真正领会到所练曲子中的真正意境,进而点出该曲子为文王所作,而襄子也对其拜了两拜,指出此曲正是《文王操》。除此之外,在古罗马,西尔维斯特教皇创建歌唱学校,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唱效果,没有接受过单独训练的人不会被允许在当时宗教仪式、集会中咏唱圣歌。类似的古今中外典故有很多,都表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不管是古代演唱、演奏,还是国内外各大专业高校,都需要教师经由“口传心授”模式展开教学。因为人的言传身教,尤其是作为一名师者对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人文情怀的传授,理论性的东西是冰冷而生硬的,但是教师的“口传心授”是带有温度的,是饱含着情感的,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
在我国,表现最明显的便是传统戏曲,如今依然属于师父唱一句词,学生跟随一起唱,延续着传统的“教、唱、念”模式,一直到学生能够对戏曲的内容、意境全面掌握、完全领会。在国内外器乐、声乐的专业教学模式当中,也会采用“一对一”教学的方式,虽然方法十分传统,然而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的应用依然十分广泛。虽然目前个别人员会觉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老旧,然而一旦失去这种模式,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听光盘或者观看录像,仅仅能够学到声乐表演的表面功夫,不会掌握“推敲”的意义。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需要老师能够设计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经由严格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学习表演技巧,进而使声乐功底牢靠、扎实。所以,“讲、学、演”三位一体的声乐教学模式虽然传统、陈旧,但是很适合声乐教学。这就说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中的“讲”,需要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方式,在此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当将“启迪”、“示范”以及“讲解”当作主要内容,并辅以各种影音资料展开教学,会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启迪:这是引导声乐课程开展实践的核心和前提。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性自然冲动,可以将其民族性情、个性等充分映射出来。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巧妙手法以及适当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培养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练声的时候,主要目的之一是有效练习发声器官的相互配合,属于一类“打磨自身乐器”的过程。在实践中,声乐教师需要借助精准的专业语言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创造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体验力等。声乐课效果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其营造较为良好的表演气氛,使学生能够自主协调发声器官中的各个组织,确保最终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3]。
(2)示范:属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的重要帮手。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言语很难有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力,这就需要教师经过示范展现出声乐表演的最佳效果,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每天进行练声,抓住良好的表演机会,亲自参与到各种表演活动中,为学生起到实践表率的作用。
(3)讲解:作品的大背景、情感是确保学生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关键凭证。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基本都有一定的规律、规范等。然而人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审美态度、心理、认知以及情感表达等都不相同,这对教学的自我评价、认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师应当在教学当中充分讲解历史以及人文等,目的是将学生情感有效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品的文化历史意境、创设审美的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出情绪,最终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与整部作品产生共鸣、为表演夯实情感基础。
3 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中的“学”
所谓“学”,除了学生,教师也应当确保自己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对知识库进行及时更新,提升自身演唱的水准,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对于声乐而言,难度最高的声乐形式便是歌剧,它属于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舞台型艺术形式,具有极广的覆盖范围,包含了表演、声乐理论、舞蹈、心理学、声韵学、语言学、生理机能以及发声系统等,甚至还会包括各类演唱流派、形式、风格等,同时也涵盖了各类作品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等,都需要声乐教师、学生进行全面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以身作则,持续、自觉地对乐器演奏、声乐演唱等技巧进行练习,以便可以实时对学生展开专业指导。
除此之外,高校声乐教师为了确保所教的学生能够具备更良好的舞台声乐表演功底,还应当夯实学生的舞蹈功底。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可以逐渐掌握好声乐技巧,然而在实际表演中往往难以发挥出良好的状态,在舞台上常常会出现发木、紧张等不良状态,此时身体灵活性、协调感缺失,主因便是舞蹈運动功底的缺乏。所以教师可以在早间练习舞蹈的基本功,以便确保腹部吸气的肌肉群可以获得更好的压力以及弹性,使呼气的韧性、力量全面提升。
另外,声乐教师还需要充分重视学习、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了解话剧、影视等层面的知识,在科学制作教学课件后,使其辅助教师展开教学。在我国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会创新出新的声乐形式[4]。
在通常情况下,音乐社会功能包含了3个方面:(1)听众能否对表演人员、社会现实有所认知。(2)能否在伦理道德层面对听众产生影响。(3)是否能够使听众审美的情趣、能力得以提升,能否使其陶冶情操、身心愉悦等。
为了避免学生在将来从事歌唱的时候被庸俗不堪的乱象所迷惑,教师应当致力于对其心灵进行净化,不断学习、了解经典作品的作者、表演家内心世界,升华、深化学生的思想。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带领学生共同钻研我国的声乐发展历史、文化,并对中西方声乐表演的结合进行持续研究,从而对中西方声乐文化的本质和内涵进行进一步探索,进而培养出符合国际声乐发展的表演艺术家,使我国的声乐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大。
4 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中的“演”
在通常情况下,声乐是需要在舞台当中展现出来的,所以应当使学生在不断的舞台实践演出当中汲取经验。这些经验难以从传统的课本知识当中学习,需要学生经过多次、长时间实践进行积累。一旦高校声乐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只能够为学生传授理论,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未来发展。
如今,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声乐基础必须扎实,技巧必须熟练,这是身为声乐教师的基础。(2)语言基础必须牢固,授课过程中不可具有严重的口音。(3)记忆需要扎实,这主要是由于很多歌剧的总谱极厚,同时还需要牢记每个剧本中人物的不同唱调。(4)表演功底应当良好,以便在表演时能够充分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淋漓地展现出来,经由动作、表情等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
声乐表演人员如果想在此领域中越走越远,只有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不断进行自我磨练,才能推动我国声乐事业全面、实时发展、进步。
5 结语
为了确保培养出的声乐人才能够符合新时代的需求,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持续对自身日常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及创新,这样不仅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进而从多方面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针对性地为学生展开全面培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晓燕.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对声乐课程改革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8(5):80-81.
[2]江林龙,黄惠琳.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以百色学院声乐教学为例[J].艺术评鉴,2018(18):113-114.
[3]陈光芬.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课的整体教学之我见[J].艺术评鉴,2018(10):93-94.
[4]张晓红.关于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7,37(23):211.